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新聞廣播共同推出的系列報道《“科教興國”有我(第二季)——“雙減”中的科學教育加法》,今天走進南京市玄武區,跟著“15分鐘教育圈”地圖玩轉科學,讓課本知識“活”起來。
走進航空航天館感受先進的航天科技,
在昆蟲博物館探尋昆蟲的奧秘,
在田間地頭觀察植物的生長……
自“雙減”工作開展以來,南京市玄武區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構建課后服務“15分鐘教育圈”,帶領學生們走出校園,在實踐中增長見識。
由江蘇省教育廳、江蘇新聞廣播共同推出的系列報道《“科教興國”有我(第二季)——“雙減”中的科學教育加法》,今天走進南京市玄武區,跟著“15分鐘教育圈”地圖玩轉科學,讓課本知識“活”起來。
“15分鐘教育圈” 助力孩子科學夢
秋高氣爽,水稻收獲忙。江蘇省農科院水稻實驗基地迎來了一批小訪客,他們是南京市孝陵衛初級中學小學部的學生們。大家頭戴草帽從學校出發,不到十分鐘,就到了水稻實驗基地??匆豢?、聞一聞、摸一摸,近距離觀察水稻,了解糧食生產的奧秘。
學生陳嘉睿說:“跟著江蘇省農科院的蔣老師,我們知道水稻如何生長,有哪些品種。有些稻穗是黑色的,那是因為稻穗生病導致營養不足。”
從田間地頭到實驗室,在江蘇省農科院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探訪農業科學的奧秘。南京市孝陵衛初級中學小學部副校長黃海說,學校依“15分鐘教育圈”,構建層次立體、內容多元、特色鮮明的育人體系。“我們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開展了種子探秘、糧食安全等主題課程。通過整體活動設計,切實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養?!秉S海說。
“江蘇省農科院充分整合全院的科技資源,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教育?!苯K省農科院科研基地管理處處長艾玉春說,“讓學生們了解農業科學知識,感受農業之美,增強農業強國、科教興國的意識?!?/p>
落實“雙減”以來,南京市玄武區多所學校對接“圈內”公益性教科文體場所,構建“15分鐘教育圈”。如今,“15分鐘教育圈”再升級,點開手機,可以非常方便地瀏覽校園周邊科教圖譜,60多個科教文博及高??蒲性核逃龍鲳^資源,形成“課后服務科教資源清單”。以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為例,在“15分鐘教育圈”內,學生們可以走進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中山植物園等,以研學的方式探究科學的奧秘。
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科學老師吳凡說,學校將周邊優質高校資源與校外學習資源整合,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挑戰性的科學資優課程,如《課桌上的航天科技》《機甲大師》《衛星學科班》等,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在課程的引導下,發掘學生的潛能,盡展所長。
二十多所“星光基地學校” 讓優質教育服務更多學生
豐富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是學生實現知識轉化運用創造的重要路徑。2023年,區內二十多所“星光基地學?!苯M成星光聯盟開展科創營地活動,為學生的實踐創造、科技創新賦能。
“我們曾拆解過收音機、摩托車、電風扇、收納盒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探索內部結構與原理,利用現有的材料嘗試復原,展示重構能力,創建新的模型,適應兒童好奇心,在動手動腦中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南京市中央路小學副校長仲召弟說。
“在科學的探究實踐過程中,帶領著孩子走向生活,同時去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科學老師袁洋說,“學校以‘學科+’的方式,形成跨學科教學。比如我們會把科學和語文進行融合,用蒼耳的結構來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獨特本領,從而讓孩子對課文中有關生物的描述有更深刻的理解?!?/p>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玄武區“科學+”協同育人鏈持續發力的核心動能。校內,配足配齊科學專職教師,開發“螢火蟲青年班”“像工程師一樣思考”等科學教師專業培訓項目,加速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校外,建優“校外科技志愿者”團隊,注冊科技志愿者4196人,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局長張恒柱說,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僅要滿足兒童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更要鑄造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為他們埋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奉獻科學的種子。“我們會堅持不懈用科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用科學喚醒學生的求知欲,用科學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用科學激發孩子們對真善美的渴望,讓每一名學生今天熱愛科學,未來奉獻科學?!?/p>
張恒柱:“我們會堅持不懈用科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用科學喚醒學生的求知欲,用科學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用科學激發孩子們對真善美的渴望,讓每一名學生今天熱愛科學,未來奉獻科學?!?/p>
來源:南京市教育局、江蘇新聞廣播
編輯:王筱
審核:崔婕 王素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