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為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即日起,《青年說》欄目策劃推出“山東教育者手記”,為山東大中小學(幼兒園)校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分享教育一線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那些觸動到你的瞬間。(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市催馬小學教師 高新超
時光如潺潺流水由歲月的年輪靜靜緩緩地流向了記憶的深海。站在執教生涯的第二個年輪里回望,那些初為人師時的彷徨與迷茫,那些記憶深處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都化作成長路上深深淺淺的足跡。
仍記得在無數深夜反思時自己的輾轉難眠: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明明一切都很順利,為什么結果是這樣的呢?為何滿腔熱忱換不來理想的教育圖景?辦公室前輩那句“去讀書吧”的叮嚀,為我推開了一扇新窗。我猶如一條即將干涸的河流,在書籍的海洋中瘋狂的汲取水分,也學習到了許多優秀的經驗,但總覺在實施過程中收效欠佳,直到我翻到《教師的語言力》這本書,我驚覺教育藝術的精髓——原來教師的語言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工具,更是塑造心靈的刻刀。
如今我的案頭常駐一張特殊的清單,上面記錄著我理想中班級的樣貌:晨讀時的書聲瑯瑯,課堂上的思維激蕩,走廊里的問候聲聲……每日清晨午后我都瀏覽誦讀,這些文字也漸漸內化為我教育的指南針。正如書中所言:“語言的表述需要瞬間爆發力。很多教師的想法是‘我需要在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后再進行指導’,而實際在多數情況下,教師并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仔細思考。如果教師在日常經常瀏覽關于學生理想形象的清單,當需要對學生進行教導時,恰當的教導語言就能脫口而出了。”
通過學習與思考,改變在細微處悄然發生。這種改變不僅僅在于我自身,也發生在孩子的身上。面對羞怯的學生,我不再止步于班會課的集體教導,而是以持續的“早上好”溫暖相待,剛開始,孩子們的臉上總露出驚訝的神情,之后漸漸開始對小聲回應,直到那個總是低頭疾走的女孩終于揚起笑臉主動問候時,我看見了教育最美的模樣。課堂提問時,“看看誰是第一個思考出答案的?”替代了曾經的質問,孩子們眼中的星光便如春筍破土般涌現。
通過閱讀,我漸漸明白了教師語言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教師當如活水,既要保持自身學識的清澈流動,更要以恰當的方式潤澤每個生命的成長。正如朱熹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河,正需要這永不停歇的閱讀活水來滋養奔流。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