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首場新聞發布會在蘇州召開。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昆山市第二中學、昆山開放大學等中小學、職業學校、...
9月14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首場新聞發布會在蘇州召開。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昆山市第二中學、昆山開放大學等中小學、職業學校、社區學校等,感受蘇州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脈搏。
會上,蘇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周志芳介紹蘇州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30年來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啟示。周志芳介紹, 1994年,蘇州在全省率先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1996年,蘇州市政府正式頒布《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實施綱要》,為全面拓展實施教育現代化建設范圍提供了遵循;2007年,蘇州率先在全省整體通過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30年來,蘇州教育現代化發展步履堅實、碩果累累。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等一系列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相繼落地蘇州,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等落戶蘇州,為蘇州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奠定了良好基礎。
30年改革發展,蘇州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獲得積極成效。2013年,蘇州率先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依托省名師空中課堂蘇州分中心——蘇州線上教育中心,實現線上課程資源“全名師、全學段、全學科、全過程、全免費”和縣域全覆蓋。
新征程上,在省教育廳、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蘇州教育堅持“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辦教育,不斷豐富“全納、公平、優質、適切、開放”的蘇式教育新內涵,面向2035持續提高教育現代化發展層次,打造“蘇式教育”與城市發展交相輝映的現代教育強市,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江蘇實踐貢獻蘇州樣本。
【基礎教育篇】
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
人文與科技并舉,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
走進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這里建筑古樸,草木葳蕤,讓人不覺忘了這是一座校園,而誤以為是風景區。學校人文底蘊深厚,同時兼具科技特色,被譽為“最中國的學校”。學校不僅有傳統的詩歌課程基地和江南織造文化課程基地,同時也有探索科技前沿的科學創新實驗基地和變頻電源創新課程實驗基地。
“暑假,在中科院納米所的老師帶領下,我們進行了與水環境納米材料有關的實驗。” 蘇州第十中學高二(8)班張天睿告訴記者。
校長周穎表示:“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的永恒命題。一方面我們繼承學校百年教育傳統,即人文與科技并舉,注重課程的完整與綜合,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動手能力;一方面又著眼未來,站在教育強國的高度,努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全面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動手創造的基本能力,以人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永恒命題。簡言之,省蘇州十中的教育現代化之路,是在中國文化傳統文化浸潤熏染之下的、繼承學校人文和科技教育傳統的、實現學生‘高中——大學’貫通培養的教育現代化特色之路。”
朝前路實驗學校:
校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超前路實驗學校,是一所朝氣蓬勃,令人向往的校園。校園有開放的童趣盎然的繪本館,有兩層樓打通的超大圖書館,沙發、椅子、臺階隨處可以讀書……下午四五點鐘,花樣跳繩、合唱團、校園電視臺、古箏、無線電測向、無人機、攀巖、排球、羽毛球……各種社團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當中。
學校黨總支書記張鍇介紹,朝前路實驗學校是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建于1958年,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迭代和創新,校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辦學規模、辦學質量以及辦學成就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校園經過2019年改造升級,從原有的1.7萬平方,變成了現在的10.6萬平方,這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配套服務項目。
昆山市第二中學:
輕負高效,每門課每學期最多印20張練習卷
走進昆山市第二中學,門廳的文化墻上介紹了學校的兩大辦學特色:“教體融合”和“輕負高效”。學校黨委書記仲躋宏介紹,“教體融合班”由教育局和體育局合作辦學。自2014年以來,學校的田徑隊共獲得團體獎30多項,培養了2個世界冠軍,3名國家運員。在足球和籃球方面,學校也屢獲大獎。在“輕負高效”上學校從四個方面著手:一、嚴守規定,輕負增效。二、精準施策,“五學”課堂。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四、以人為本,全面發展。
“我們內部規定:每門學科只允許有一本回家作業薄;每門學科每學期最多只能油印20張復習練習卷;非中考科目不允許布置書面回家作業;每學期匿名調查學生回家作業時間,并將調查結果納入老師考核,要求初一書面作業總量60分鐘、初二90分鐘、初三120分鐘;徹底減少學生作業負擔。同時以‘六認真工作’為抓手,規定作業全批全改、二次批改等等。”
據統計,學校進入高中之后后勁十足,一大批學生進入985、211高校。學校連續二十一年,被昆山教育局綜合考核獲優秀A等。“想要孩子輕松些讀好書,選二中”,已然成為老百姓的口頭禪。
【職業教育篇】
蘇州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調整專業布局,賦能蘇州制造
在蘇州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記者參觀了學校的雙元制教育培訓中心、5G通信體驗館、醫電產品體驗館、智慧物聯安防實訓室,了解到學校采取中德合作辦學的方式開設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數控技術專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學校的實訓中心同時面向中小學生開放,成為省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
“30年來,我們學校根據蘇州的產業結構需求,不斷地在做專業的布局調整。一方面,我們根據蘇州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植江南文化、賦能蘇州制造的要求,緊密對接蘇州四大產業創新集群中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材料中的前三個產業創新集群在進行專業布局,為蘇州經濟產業轉型發展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校長沈文在采訪中表示。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開設電商直播專業,助力鄉村振興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內,一間間隔斷的直播間內,學生主播們正在進行電商直播,兩位“小美女”對著手機介紹他們的商品莼菜,助力鄉村振興。
學校電子商務與物流學院教師馬瑩瑩博士表示:“蘇經貿是蘇州市唯一開設直播電商專業的學校,我們率先在直播電商專業開設了新媒體營銷、短視頻運營、直播運營等前沿課程,順應市場的變化。2022年雙11,我們幫助蘇州的一家企業進行整體的運營、策劃和直播銷售,整個雙11的收入達到了2000多萬。”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趙馳軒介紹,學校正在進行專業改革,打造“育、訓、賽、研、創、服” 產教融合集成平臺,打造“真店鋪-真產品-真實操”的全流程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做“真實項目”中學習,讓企業在委托“真實項目”中獲益,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另外,學校還申請了中國絲綢技藝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資源庫,在文化傳承與創建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昆山開放大學:
緊跟科技前沿,與百度合作無人駕駛汽車
在昆山開放大學,記者參觀了學校與百度合作的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網絡安全搭建的實訓中心。在專業學習之外,學校還開設了桌花、田園種植、船拳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記者了解到,學校創辦于1979年,是一所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1997年江蘇省昆山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并入,現設有數字信息工程學院、現代金融商貿學院、職教高考部和繼續教育學院三院一部,開設27個專業,建有信息工程、自動化工程、汽車工程、財經商貿四大實踐實訓中心。
學校黨委書記劉勇介紹:“我們一直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教育與培訓并舉,就業與升學并重,中高職教育跟繼續教育協同,為所有的學生提供成長的路徑,為終身發展助力。近3年師生在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教學及班主任能力比賽中獲省級及以上獎項49項,師生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8項。近10年我們為昆山各類企事業單位培養輸送了6000多名,培訓了6萬多名各行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社區教育】
昆山市巴城鎮成人教育中心校:
惠老惠少惠農,家門口的好學校
蜿蜒曲折的昆曲文化長廊展示著昆曲的發展脈絡;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中,孩子們正跟隨名師一起專心致志地在竹板上刻畫……昆山市巴城鎮社區教育中心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東陽澄湖畔,學校(鎮文體中心)2011年3月投入使用。中心擁有580座多功能報告廳、200座階梯教室、電腦培訓室(數字化學習室)、書法(美術)、音樂、攝影、舞蹈排練等功能教室。學校開設了一些列惠老惠少惠農的課程,例如養生課堂、研學課堂等等。2022年被評為第二屆“江蘇省社會教育百強單位”“江蘇省社區教育先進集體”。
校長沈開弟介紹:“近些年來,我們建立了昆曲文化體驗基地、科普基地以及青少年的農耕基地,讓更多的市民和游客都有可以多樣學習的地方。在建設基地的同時,我們也開設了很多項目,例如游學項目、農耕項目、非遺傳承項目等等。我們還積極開展環陽澄湖游學聯盟建設,通過環湖這些優質的資源轉化成社會教育的資源,讓更多的人來通過在游中學學中游,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快樂。”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穎 於蘇云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