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于今年4月15日發布后,16日,《行動計劃》宣貫暨人工智能教育百大場景展示活動在南京市科利華中學舉行。
中新網南京5月16日電 (記者 朱曉穎)繼《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于今年4月15日發布后,16日,《行動計劃》宣貫暨人工智能教育百大場景展示活動在南京市科利華中學舉行。
16日,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專家聘書頒發儀式在南京舉行。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攝
該展示活動由南京市教育局主辦,南京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玄武區教育局共同承辦。當日,南京市教育局代表,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部分專家、成員單位負責人,各區教育局代表,相關學校負責人200余人參加活動。
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中心)館長陳平介紹,《行動計劃》為南京市未來三年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繪制藍圖:明確六大行動目標,包括全面提升學生AI素養、顯著發展教師AI素養、持續優化AI課程體系等;明確八大重點任務,涵蓋智能基座構建、師資培優進階、課程開發創新等。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林虹介紹,《行動計劃》發布后,玄武區推進五大工程,優化區域AI教育服務平臺,構建區域教育數據大腦;打造“AI+”教學矩陣,實現全學段、全學科、全場景智能化升級;建設10所人工智能創新校,實現全區學校人工智能課程全覆蓋。
南京市科利華中學黨總支書記諸謙介紹,該校構建教學賦能中心、德育智聯中心、課程創研中心和管理數智中心,打造“五育融合”的評價生態,實現“一屏統管”的智慧校園管理平臺。
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李琳介紹,該校整合校家社資源,研制100節“小米粒人工智能啟蒙課”;就小學生AI使用倫理問題,面向二年級至六年級近3000名學生進行廣泛調研,編制《小學生AI使用倫理公約(兒童原創版)》。
南京市高淳區寶塔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芮愛平介紹,學校雖位于市郊,但科技無界。學校通過泛在空間營造讓學生隨時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當地文化打造陶瓷、棕編等傳統工藝專用室,以人工智能助力學生社團的作品設計、制作、測評,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
16日,南京市科利華中學學生展示AI場景。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攝
在南京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指導下,科利華中學為參會人員展示了該校AI教育十大場景,涵蓋創學、美勞、慧學、樂動、智評等領域。其中,創學場景《AI互動燈光——城墻智能花燈創意設計》課程讓學生將創意與技術結合;趣玩AI多彩體驗區呈現了AI互動墻、導航機器人、仿生機器狗、對弈系統、虛擬現實技術;AI美學智造工坊學生利用AI美學設計軟件、智能繡花機創作城墻文化主題團扇;AI潤心成長屋整合了伙伴式心理對話、情緒預測、朗讀舒緩與閱讀引導功能等。
今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進一步落實培養具有人工智能素養的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為全球教育領域應對技術變革貢獻中國方案。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人工智能教學指導專家柏宏權認為,此次展示的AI教育場景融合,為中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提供了范例。
南京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潘東標宣讀《關于成立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的通知》,為第一屆專家委員會的專家代表頒發聘書。高校、科研機構、研發型企業專家加盟,將為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潘東標表示,此次活動標志著南京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從頂層設計邁向精準落地,要夯實南京人工智能教育主陣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要深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全環節,研究其有效性、適應性;以融合迭代的執行力,開拓人工智能場景建設主場景,推動人工智能與學校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現有裝備資源創新升級教育場景,根據技術發展、教學需求對課程進行迭代升級。
16日,南京市科利華中學學生手執黑子,與機器人棋盤對弈。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攝
南京是全國科教名城。伴隨《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南京將構建“校校有特色、生生能創新”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為培養適應數智時代的人才奠定基礎。(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