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江蘇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江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長最快、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的...
國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70年來,江蘇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江蘇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增長最快、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的省份之一。
輝煌的發展成就,得益于江蘇對教育的高度重視。針對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的省情,70年來,江蘇堅定地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強省之基,全省上下不斷凝聚優先發展、率先發展、領先發展共識,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教育是支撐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堅強基石,也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年5月,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全省教育大會上指出,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使命,必須進一步強化教育在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堅持優先發展,高質量發展,以教育的現代化有力支撐全省的現代化。在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江蘇教育必將帶著自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血脈,繼續奠基未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即日起,本公號推出系列特別策劃——
“向祖國報告,這里是江蘇教育”
“教育大事記,奮勇爭先70年”
“時代印記,教育路上的奮斗者”
“《我和我的祖國》線上拉歌接力”
……
祝福偉大祖國繁榮富強!
祝福江蘇教育明天更好!
● 第一篇章 ●
時代先聲
優先發展教育的歷史擔當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蘇各屆黨委政府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作為強省建設的基礎工程,作為江蘇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戰略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基本任務。可以說,江蘇教育70年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教育率先發展、優先發展、快速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互動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各類教育互補互促、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的歷史。
01
興學重教
有限財力先緊著教育用
江蘇的教育底子厚實,通過對舊有教育的接管和接辦,江蘇教育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儀征縣掃盲促進團布標(20世紀50年代)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我國教育的總方針是“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教育必須向工農開門”。當時,江蘇地區由蘇北行政區、蘇南行政區與南京市組成,三個地區的各級領導學習了這一次會議的有關文件,結合江蘇實際,積極新建了一批普通中學及工農速成中學。有些普通中學增辦了夜中學,對工農子弟實行優先錄取,采取設置人民助學金、減免學雜費等措施,形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普通中學的發展高潮。
《普通物理講義》(20世紀50年代)
據1952年的統計數據,三地的中小學校數和學生數都比1949年增長了1.5倍,而教育經費占到了南京市、蘇南、蘇北財政總支出的38.36%。教育經費所占的比重如此之高,充分反映了新生的人民政府對發展教育的極度重視,這也成為江蘇教育70年堅定前行的決心底氣。
小學五年級《國語課本》 (20世紀50年代)
注:蘇北行政公署教育處編審
1953年1月1日江蘇建省,次日,江蘇省教育廳成立,吳貽芳任廳長。1956年,江蘇又成立高教局,與江蘇省教育廳并列,主管高等教育與中等技術專業教育。1959年,省高教局又改為省高教廳,兩年后與教育廳合并組建成了新的江蘇省教育廳。“一五”期間,江蘇各級政府將發展基礎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發展規劃中,充分發揮各地的辦學優勢,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江蘇的基礎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改革不斷深入,出現了持續發展的大好局面。
在高等教育領域,江蘇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浪潮中,將多所綜合大學分別調整成多個單科學院,重點發展了工科和師范院校,著力培養急需的專門人才;在基礎教育領域,江蘇各級政府將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充分發揮各地的辦學優勢,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辦學積極性。
1958年中央作出《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下放了教育事業管理權,并提出“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江蘇隨之出現了辦學高潮,走出了多渠道、多形式辦學的新路子,并且為全國創造了一批典范、經驗。
當年3月,江蘇在全國率先創辦了農業中學,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僅僅一個月,全省就興辦農業中學、職業中學6568所,學生超過34萬人,時稱“一夜春雨、滿園花開”。
可以說,在建省后的一段時期內,江蘇教育迎來了一段調整和快速發展的時期。1960年以后,江蘇教育界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指引下,全面執行大、中、小學工作條例,學校教學秩序趨于穩定,教育質量逐年提高。如,江蘇在《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中,第一次將殘疾兒童、青年的特種學校,列入國家正式學制,并采取公辦或民辦的方式,穩妥新建了一批學校,其中南通縣群眾集資創辦的三余聾啞學校是我國第一所農村聾啞學校。
02
理念飛躍
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投資
追今撫昔,巍然前行。江蘇教育事業的每一步跨越,都伴隨思想認識的升華。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和書記處書記就分頭帶隊組織教育問題的專題調查,歷時1個多月,省委兩次聽取匯報,并以省委名義召開全省中小學教育工作會議,請各地(市)、縣委負責人和教育部門負責人一道,共商全省教育大計。經過會議,各級領導破除了“辦教育遠水解不了近渴”“辦教育不如辦工廠”等錯誤觀念,充分認清教育水平與國外的差距,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從這時候起,江蘇歷屆省委省政府領導都極為重視教育,逐步強化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適時確立教育率先發展的目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1983年,省“六五”計劃第一次列教育事業計劃,把智力開發、科學技術進步放到戰略重點位置,在《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江蘇省委要求各地確立“教育投資是效益最大的投資”的觀念,在總體上按全國一類地區要求規劃教育發展。
1986年,全省全面實行基礎教育分級辦學新體制,實行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大大增強了地方政府在發展教育事業方面的責任。各級地方政府自覺把教育納入當地的總體規劃,擺上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并列入干部考核內容,直接推動了全社會的教育投入,改善了辦學條件,使得基礎教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989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科技興省”戰略,1992年又提出“科技興省、教育為本”的方針。1994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宣布將“科技興省”戰略進一步充實為“科教興省”戰略,并將其確定為全省三大戰略之首。
20世紀90年代,作為位列全國經濟第一方陣的東部大省,江蘇面臨著人口密度大、物質資源少、發展不平衡等諸多瓶頸。此時,江蘇教育做出了歷史性的選擇——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把江蘇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1993年,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目標,并在蘇南地區開展試點。實現“兩基”后,省委、省政府確立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區域推進、滾動發展”的方針,明確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這標志著,江蘇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將“在全國率先”作為了江蘇教育發展的目標追求。時任省委書記陳煥友擲地有聲地提出:“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江蘇的現代化!”“一流的經濟必須用一流的教育來支撐!”
1991年11月18日,無錫縣在全省率先宣布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這一系列戰略抉擇,是對教育地位、作用的認識飛躍,也是對教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飛躍。1999年,省政府發布《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綱要》,提出“通過實現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水平、教學體系、教育技術裝備、師資隊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現代化,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要“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
一時間,江蘇教育的發展如潮起云涌、奔騰向前,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在高等教育領域,從1978年到2000年,江蘇普通高校由35所新增到71所,在校生數由6.05萬人增加到47.48萬人。在基礎教育領域,全省相繼實施“三新一亮”(新課桌、新板凳、新講臺、電燈亮)工程,“六有”(有整潔的校園,有滿足師生就餐需要的衛生食堂,有冷熱飲用水,有水沖式廁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張床)工程,“校校通”(校校與互聯網聯通)工程,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
1993年11月,由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等院校聯合組建的揚州大學隆重舉行授牌暨奠基典禮。
2003年9月5日,省教育廳舉行捐贈儀式,宣布啟動農村中小學“三新一亮”工程。
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開新世紀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頒布《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新的戰略目標。
在2006年11月舉行的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教育優先發展的特殊使命被進一步凸顯出來,會議提出,江蘇教育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教育發展的主要指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同期水平。教育成為江蘇各行各業中唯一要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領域。
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開新世紀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頒布《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15年和2020年的教育現代化主要指標。
201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開新世紀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
這30多年里,幾乎每隔幾年,教育事業就躍上一個新平臺、立起一座里程碑。省委省政府將國家大政方針與江蘇實際緊密結合,敢為人先、大膽探索,實現了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教育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已由更多的重視硬件改善,逐漸進入到更多的重視質量提高和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新階段。
03
矢志率先
全省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系統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圍繞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確定的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江蘇切實提高教育投入保障能力和水平,全省財政性教育經費、財政教育支出和公共財政預算教育撥款相繼邁上千億元大關,基本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和投入機制,為江蘇教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進入新時代后,江蘇公辦幼兒園、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均實現了零的突破,在全國率先實現所有學段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全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公用經費也在逐年增加,其中省屬高校生均撥款基本標準提高到10800元。到2018年,江蘇省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2837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2202億元(占總投入的77.6%),是2000年的13.1倍,年均增速15.4%,財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顯著增強。
正是因為教育投入的加大,我省在實現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中等職業學校也實行全體學生免學費政策,高中階段殘疾學生實行免費教育;全省義務教育債務全面化解,高中階段學校基建債務也基本化解。
2013年1月31日,我省在全國率先發布《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2013年5月18日,教育部與江蘇省政府在蘇州簽署共建教育現代化試驗區協議,部省合力打造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升級版”。
2013年1月31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就近日印發的《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邀請省教育廳新聞發言人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2014年10月22日,我省首份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報告出爐,這是繼我省在全國率先頒布《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之后的又一創新舉措。2014年,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綜合達成度71.6%,遠超“2015年教育現代化建設綜合達成度60%”的目標。到2016年,全省7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到2018年,所有義務教育學校都達到省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
以教育現代化為旗幟,我省還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如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學前教育5年行動計劃,著力緩解“入園難”,截至2015年末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000多所。2012年3月1日,《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正式實施,對全省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學資源、經費保障機制、保教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為解決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難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近十年持續健康發展,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奮斗,江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一系列的“率先”構成江蘇教育最閃亮的符號,為實現強省戰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江蘇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教育體系全面構建。2018年,江蘇各級各類教育在校學生達1389.7萬人,是1949年的9.3倍,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達9.5年,各項教育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已初步形成層次完整、類別齊全、形式多樣、基本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體系。
2019年5月16日,在全省教育大會上,省委省政府再次對教育工作做出重大戰略部署:推動教育理念、教育質量、教育機會公平走在前列,在全國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
2019年5月16日,全省教育大會在南京舉行。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既是時代要求,更是江蘇教育的責任和擔當。回望7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江蘇教育書寫了宏大敘事下的壯闊史詩。“時至今日,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更是7800萬江蘇人民的熱切期盼,也是引領江蘇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鮮明旗幟。”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教育的人才和智力貢獻顯著,形成了江蘇發展的最大優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