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的判斷是,利大于弊。我們將毫不猶豫,積極面對、主動擁抱人工智能。”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持續深化“雙減”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完善“空中課堂”全學段、全學科數字課程體系,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能力。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教學,也成為各位委員、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過去一年來,北京市在推進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成效顯著。1月23日,新京報專訪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介紹北京市推進智慧教育的整體思路及進展。
李奕強調,北京市在推進教育數字化工作過程中,以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首要,過去一年重點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數據應用和新教育場景的創設上下功夫,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北京市政協委員李奕介紹了北京市智慧教育工作的三個重點方向。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優先構建面向教師的大模型,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在模型構建上,我們優先從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為切入點,重點開展了輔助備課、題型選擇和智能組卷的項目研究。”李奕介紹。
2023年初,北京市教委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和《北京市高等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規范(試行)》,明確了智慧校園的基本內涵、層次架構、主要內容和配置標準,分類指導中小學校、高等學校結合辦學實際加快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并評選出首批41所智慧校園示范校。
“對于教育數字化如何影響教育教學,從一開始的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到后來以數據為核心、通過數據分析診斷來賦能教育教學,包括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及應用,我們跟蹤研究了很長時間。”李奕告訴新京報記者。
李奕強調,與其他領域不同,教育是培養人的工程,具有一定特殊性,不同年齡段孩子所受到的正反兩方面影響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說新技術直接應用于學生就一定最好、一定效率最高。
李奕表示,針對教師的大模型的構建,首先使教師的信息素養得以提升,其次拓展了教師原有的資源觀和環境觀,使得老師的教育教學效率和視野寬度得到迅速提升,同時也為下一個階段真正建立面向學生的大模型提供了準備條件。“無論如何,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人工智能駕馭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前提。”
建立師生兩個維度數據庫,精準服務于學習需求
在教育領域中,最寶貴的大數據,是老師和學生的行為記錄,也就是學生使用什么方式進行學習、老師又用什么方式進行教學。教與學的匹配度,以及對于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適應程度,都是當下知識爆炸、學生個性成長等背景下的教育難題和改革方向。
針對這樣的趨勢,北京市從建立教師和學生兩個維度的數據庫入手,力求通過對每個老師和學生進行精準的“畫像”,呈現出不同老師的優質服務屬性和教學特長,以及不同學生的學情數據。這種分類也可以按照班級、年級、學校甚至分區進行不同尺度的數據分析,從而精準地判斷某區、某個年級、某個班級、某個孩子的學習弱項和需求。
這些數據給老師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小學階段,借助技術輔助教師精準分析個體或群體學生的學情,生成學生數字“畫像”,老師可以通過多元化作業、分層化輔導,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從而促進差異化、精準教學。
到了初中階段,李奕稱,更希望借助數據的挖掘技術助力孩子的興趣培養和創新品質,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這個階段,除了教材以外,可以提供給孩子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和服務,包括課程、活動以及各種拓展性學習資源。
據悉,目前北京各區都在積極探索智慧校園建設。例如,朝陽區已建設了區域智慧作業資源庫,供給超過18.5萬道精選題目和視頻微課資源;在房山區,雙師課堂建設學校占全區中小學的46%,優質資源從“集中”逐步轉向全區“輻射”;在昌平區,雙師課堂的推進讓偏遠山區學校的教師也能與城區名師共同教研,提升山區教師的教研水平,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
積極培育新場景新生態,用“智慧”驅動變革
對于北京市教育數字化工作,李奕表示,要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盼亟須數字化賦能,特別是在“大減法、小加法”策略下,在減少機械性、重復性的學習活動,鞏固學生基礎知識、豐富興趣和拓展思維方面,數字化可以增強“減”的力度和提升“加”的質量。
他指出,北京正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智慧教育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要在育人過程中體現“智慧”,用“智慧”去驅動和變革“五育”融合的進程。
具體場景的設置,是工作推進中的關鍵。比如說,通過人工智能助力考試評價改革,在教師的命題和問題分析過程中,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來彌補教師任教時間短、經驗不足的劣勢,在確保試題高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減少考試次數。
又例如,對于高年齡段的學生,特別是碩博階段,更要主動去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來服務于自身學習及科研,提升對這一技術工具的駕馭和使用能力,借力人工智能技術提高自身創新水平、加強研究深度,讓新技術成為教師和學生科研中的得力助手。
下一步,李奕表示,要筑牢教育數字化發展根基,找準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數字化“新賽道”,積極培育智慧校園新場景與新生態,嚴守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安全底線,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新時代首都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雖然在推進過程中,還會出現各種我們預想不到的問題,但總體的判斷是,利大于弊。因此我們將毫不猶豫,積極面對、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李奕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