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以“攜手同心、共育未來”為主題。
9月8日,2023兩岸高等教育(北京)高峰論壇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論壇以“攜手同心、共育未來”為主題,來自兩岸30多所高校的120余名大學校長、專家和學者圍繞兩岸教育改革與融合發展、ChatGPT、產教融合等議題分享經驗、探討交流。
“高等教育是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是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部港澳臺辦副主任舒剛波在致辭中表示,兩岸高校在學科建設、教學水平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積極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機制,搭建兩岸青年交流平臺,推動教師交流培訓,并以教育合作聯盟的形式開展各高校間的密切合作。
他介紹,十余年來,教育部累計開展對臺交流項目1300余個,兩岸1000多所高校參與,6萬余名臺灣師生赴大陸參訪交流,師生交流覆蓋范圍更廣,程度更深。持續打造京臺科技論壇、兩岸青年峰會系列活動等兩岸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有力推動了兩岸地區教育融合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介紹,此次論壇共有12所臺灣高校、19所大陸高校的校領導及專家學者等百余人參會,論壇還將走進懷柔科學城、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進行參訪。
“我們希望兩岸高校教育工作者密切交流,進一步推動兩岸高校在人才培養、教學管理、科學研究、產教融合等領域融合發展,開辟出更多更具專業性、可持續性的教育交流項目,共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兩岸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楊仁樹說道。
當天,參會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融合發展、ChatGPT與人工智能發展、交叉學科建設與產教融合探索、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高校社會服務等內容分享經驗與做法,探討兩岸教育融合發展新路。
其中,在ChatGPT與人工智能發展論壇上,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殷緒成、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等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殷緒成指出,相較于ChatGPT,GPT-4具有更強的性能,比如在各種專業和學術考試中表現出了與人類水平相當或超越的性能,同時,其還具有多模態邏輯能力,能夠理解圖像中的內容,并作出合理推斷。
對于GPT未來的發展趨勢,殷緒成認為,GPT不僅僅是一個通用AI大模型,而將成為解決多個行業實際問題的基礎模型。盡管GPT已經支持多模態處理,但相比純語言對話的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GPT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但目前由于其回答質量的不穩定性尚未大范圍用至決策場景,未來隨著GPT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及更好的規范制定,GPT有望具備真正的決策能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