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針對委員們提到的“雙一流”建設問題,強調“雙一流”遴選要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那么,代表委員們對高?!半p一流”問題又有哪些建言獻策?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針對委員們提到的“雙一流”建設問題,強調“雙一流”遴選要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那么,代表委員們對高?!半p一流”問題又有哪些建言獻策?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一流大學得先從“一流課堂”開始 陳駿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 一流大學建設要瞄準一個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還是要回歸課堂,一流大學建設一定要解決課堂質量的問題。 一流大學的學生,不僅是既有知識的學習者、接受者,也應是新知識的創造者、貢獻者。他們應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寬厚的知識儲備、敏銳的思辨能力,能夠主動探索,并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這樣的學生,要解決3個問題: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南大這些年對本科人才進行了“三三制”教學改革,并推出“二三三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高校怎么去改革要結合自身實際,南大的這些改革的核心要義是充分賦予學生選擇權、自主權,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培養。 改變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慢功夫,需要長期規劃。光是教學改革,我們已經走過了10年時間,“教什么”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我們在“十三五”階段,要解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問題,建設“十百千優質課程計劃”,來解決“怎么教”的問題。一流大學得先從“一流課堂”開始。 建設“雙一流”得有中國自信 王樹國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會對世界教育作出貢獻,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高等教育要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什么貢獻?中國高等教育的樣板要對世界高等教育產生哪些推動作用?如何運用中國自己的經驗去解決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的不足?在我國自主創新的歷程中,從未放棄過學習,但是學習不是拷貝,而是要提升內涵,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這樣將來我們才可能去引領世界前沿。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對科技創新提出了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這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思想。是否是一流大學,要看對“三個面向”的貢獻有多大,如果國家重大貢獻中沒有你們學校的身影,談何世界一流? “雙一流”建設要跟 城市與區域發展共生 陳十一 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一個沒有一所一流大學的城市是一個不完整的城市。 “雙一流”建設應該是跟城市發展共生的。哈佛大學之于波士頓、斯坦福大學之于硅谷,一所大學往往伴隨著自身的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城市和一個區域成功的重要支柱。 大學對一個城市的作用往往體現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經濟可持續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比如,廣東及深圳是高端人才集聚創業的好地方。得益于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以及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構建的大好發展機遇和深圳人才政策81條,在短短5年的時間里,南科大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國際化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這對我們快速成長、吸引世界一流團隊、搭建起高起點的創新平臺起到關鍵作用。 高校應該針對國家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新興學科和朝陽學科為布局重點,以學術前沿與深圳城市發展需求的核心技術作為布局學科發展的出發點。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不應該被單純的數據和排名所綁架,而要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關鍵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有哪些短板,高等教育在這些領域要發揮前瞻性的引領作用,促進升級,甚至彎道超車。 中國到2050年會有一批 一流大學出來 丁烈云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一流大學的誕生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相關性。中國到了2049年或者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時候,肯定有一批一流大學出來。向著世界一流邁進,高校要寫好兩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寫在紙上的文章,就是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等高水平的文章;第二篇文章,是為了支撐服務、引領發展而寫的文章,是能夠落地的,是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技術成果的轉化。 以“雙一流”為契機 破解高教區域發展失衡問題 黃德寬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文史研究館館長 建議在國家層面上,調整和優化我國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發展規劃和政策,將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作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戰略舉措,作為促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回應這些地區人民期盼享有優質高等教育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同時,指導和支持地方政府結合各地實際建設本地區的國內一流高校和特色學科。 對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規劃的地方高校和學科,中央財政要加大經費轉移支付比例,政策上予以重點支持和傾斜。同時,建議國家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時,在制定“雙一流”認定標準時,既要體現“世界標準”,更要堅持“中國特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