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校長朱麗,從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頒獎禮上,捧回一座沉甸甸的獎杯——中國質量獎提名獎。該獎項被譽為國內質量領域的“奧斯卡”,通師二附成為省內目前唯一獲此殊榮的學校。
追求高質量是南通教育的初心。“‘南通教育’是整個城市的金字招牌,其最大亮色在于名校均衡、名師輩出、名課共享。”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說,堅持高質量辦人民滿意教育事業,南通持續致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更多孩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也為南通爭當“一個龍頭,三個先鋒”蓄積強大動能。
均衡優質資源
好學校辦到家門口
季子涵的父母均在機關工作,目前正在家門口的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上二年級;李澤毅的父母來自連云港,目前在離家不遠的南通市虹橋小學上四年級。兩個家庭雖家境不同,孩子就讀的學校不同,但共同點是就近入學,所在學校同屬一個教育集團,兩所學校在學校管理、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也全部一致。
教育公平的受益者不光是普通百姓,校長們也倍感“輕松不少”。“以前暑假里不斷有人打招呼想‘擇校’,我連手機都不敢開,有時還得躲到朋友家。”朱麗感慨道,現在好了,再也不用假裝“失聯”了。
“以前上名校,家長們擠破頭,學校不斷擴招,一個班動輒六七十個孩子。”南通退休老教師丁祖建坦言,師資力量卻難以跟上生源增長,教學質量不可能不打折扣。
打破僵局,從重新配置優質教育資源開始。
名校集中的南通市崇川區率先行動。通師一附南下新城區,通師二附東進觀音新城……崇川區通過擴張式搬遷、戰略性重組、增量式改革,主城區1平方公里內的優質教育資源被拓展到100平方公里的區域,真正把好學校“送”到百姓家門口。
“實現教育公平不是簡單地拆分學校、稀釋資源,而是把名校當種子,用名校催生更多的名校。”南通市教育局局長郭毅浩說,通過聯合辦學、組建教育集團等方式,南通推動名校與普通學校、農村學校和新建學校結對,并設定每年教師流動比例不得低于15%的硬杠杠,讓名校的特色傳統和管理經驗在更多學校開花結果。目前,南通已組建基礎教育集團112個,實現了市域全覆蓋。名校遍地開花,使南通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地級市——所有小學、初中全部按施教區就近入學,真正實現“零擇校”。
“集團化辦學”下活南通教育“一盤棋”,“教師輪崗”讓優質資源“流動”起來。從校長到教師,南通每年跨地區交流人數比例不得低于15%,骨干教師更要全市共享。通過均衡優質教師資源,讓各層次學校在動態發展中實現高位均衡,老百姓“家門口上名校”的夢想真正照進了現實。
名師帶高徒
每個課堂都有好老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課堂上,只要看到有學生主動提問,老師的兩眼就放光。”幾年前,跟隨父親工作調動來通上學的唐子旸,對南通老師的課堂風格印象深刻。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石,擁有一批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確保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
南通自古教育先賢輩出,崇文重教、尊師好學的傳統,早已浸潤于江風海韻之中。北宋初年,祖籍海陵(今如皋)的教育家胡瑗,創立“分齋教學”“蘇湖教學法”,開啟了一代教育新風。清末狀元張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實業”,創辦了全國中等師范學校、全國紡織專科學校、全國戲劇學校等多所全國“第一校”。
而今,通師二附的李吉林老師創立“情境教育法”,啟秀中學的李庾南老師創立“自學·議論·引導”數學教學法,引領全國教學改革創新潮流,為我國基礎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
對于設區市而言,能出一個“李老師”已屬不易,而南通有兩個。“二李”是高峰,但不是絕壁。跟隨她們的腳步,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名師在攀高成長。
近年來,由“二李”領銜,集數十位頂尖教育家,成立名師培養導師團。在教育家們的錘煉下,一茬茬南通青年教師在比拼教學質量上你追我趕。
在李吉林的引領下,楊秀蘭、張育新、陳錫珍、亓浦香等5位南通教育界享有崇高聲譽的優秀教師,都開門授徒,演繹“五朵金花”培育“新五朵金花”的佳話。目前,導師團前四期培養對象中,22人被評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75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 10人獲江蘇省名師稱號,9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8人出版了學術專著。
名師輩出,最大的收益者是學生。如同把好學校送到家門口,南通也把名師均衡分布到各個學校、每個班級,讓每一個課堂都有好老師。
記者在南通采訪,還聽到一個“不知如何擇班”的故事。為給孩子挑個“好班”,啟秀中學學生家長周利民悄悄做調查,卻意外發現:與孩子同年級7個本校教師子女,全都分在不同班級。“老師都不知道如何擇班,我們還說啥?現在不但‘擇校’成了歷史,‘擇班’也沒必要了。”
南通教育優就優在教師,優就優在豐厚而獨具地方特色的教師文化。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教師,為擦亮“教育之鄉”品牌作出卓越貢獻。
聚力創新
教研成果全市共享
“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在郭毅浩看來,南通教育之所以能長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秘訣在于持之以恒、推陳出新的科研創新力。
近日,記者在崇川學校見到吳海麗。她的辦公桌上,堆滿批改過的學生作文和厚厚的備課筆記。本是通師二附語文老師的吳海麗,2016年起赴崇川學校支教。暑假還未過半,她就忙著為下學年的教學做準備。
在支教過程中,吳海麗發現這里的孩子怕寫作。她便琢磨起如何激發孩子們的寫作熱情,研究起《“閱讀、觀察、表達”一體化語文教學法》這一微課題。“我想在‘情境教育法’的基礎上融入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吳海麗覺得,教學不能僅滿足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善于研究、思辨創新。
吳海麗只是千千萬萬南通教師的一個縮影。早在20多年前,南通即已啟動“一十百”教科研工程,培養1000名科研骨干,帶動10萬名南通教師,培養好100萬名南通學生。“十二五”期間,該市組建起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全市中小學實現市級教科研課題全覆蓋,申報省級課題立項率、結題率全省第一;2014年,南通教師9項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全國設區市僅有。
“解碼南通教育,最大的密碼就是不設密。”郭毅浩介紹,南通不僅組建起20多個以特級教師為核心的科研集團軍,以專項課題為紐帶帶動教學骨干和教科研能手共同成長,還創新整合全市最優質教學資源,在全市最強的9所四星級中學分別建立語、數、外等9個名學科基地,每所學校分別領銜攻關。一旦有了成果,立馬全市所有學校共享,即使最偏遠的學校也能在高平臺上均衡發展。
不止全市,南通老師嘔心瀝血拿出的教科研成果,還毫不保留地面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開放:每年寒暑假,成千上萬外地老師趕來南通,或“上大課”,或接受專門培訓;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班在全省超過1000個;去年底,情境教育3本專著英文版出版發行,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一線教師的著作首次走出國門。
“教育承載著發展希望,肩負著人民群眾期盼。”郭毅浩說,近年來,南通教育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強基固本、改革創新,推動教育全面邁向質量新時代。未來,南通市將始終以發展教育為己任,以新理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把教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爭當“一個龍頭,三個先鋒”、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