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2月底,徐州出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政策,
尤其注重大學畢業生。
(詳情可回顧:《重磅!徐州正式宣布“搶人”!》)
當時很多人問,有沒有具體的補貼政策,
如何申請,有什么條件呢?
現在,你要的答案來了——
近日,徐州人社局網站上發布了一則
關于《徐州市名校優生引進計劃實施辦法》的通知!
所有的疑問,幾大看點,
小編都幫你整理好了,一起開看看。
看點
01、名校優生計劃適用范圍是什么?
小編看到,在通知中適用范圍規定為:
在我市主城區、新城區、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工商登記注冊并正常納稅的企業及區屬事業單位、市直屬企事業單位引進的畢業3年(含)內的高校畢業生。
市直及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引進的高校畢業生不納入適用范圍。
也就是說,想要申請的畢業生,須符合這幾個基本條件:
1、高校畢業生所在單位必須是正常納稅的企業、區屬事業單位和市直屬企事業單位;
2、企業和單位的注冊地為主城區、新城區和徐州經濟開發區。(不包括銅山區和賈汪區,銅山區有專門的人才引進政策)
2、高校畢業生為畢業3年(含)內的。
3、市直及區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引進的高校畢業生不納入適用范圍。
看點
02、補貼標準是什么?
補貼標準分為生活補貼、交通補貼和租房補貼。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生活補貼和租房補貼有所不同。
企業單位引才的高校畢業生,需和企業已簽訂3年(含)以上勞動合同并首次在我市繳納社會保險滿6個月。
而交通補貼則統一為:.非徐州籍高校畢業生探親交通補貼。上述企事業單位全職引進的非徐州籍高校畢業生,每年可享受1000元探親交通補貼,補貼3年。
以下為詳細的補貼標準:
(點擊圖片看大圖)
看點
03、申報程序是什么?
主要分為兩方面,一個就是引才單位,需要在人才來徐州工作之日起1年內提出申請,于每年9月份集中申報(首次社保未繳滿6個月的,可于次年申報),逾期視為自動放棄申請資格。
另一個是市人力資源辦公室受理審核,即對單位情況、引進人才學歷學位、勞動(聘用)合同、社會保險繳納等情況進行審核,并根據審核情況提出補貼建議名單,報市人才辦、市財政局復核后予以公示。
(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首次申報需提供以下材料:
1.《徐州市名校優生引進計劃補貼申報表》、《徐州市名校優生引進計劃補貼申報匯總表》一式3份,電子版一并報送;
2.申請人身份證、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取得境外學位需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和行政介紹信(就業報到或調動介紹信)原件(同時報電子掃描件)及復印件;
3.申報單位營業執照或法人證書,引進人才與申報單位簽訂的3年(含)以上勞動(或聘用)合同原件及復印件、社保繳納證明。
引才的企事業單位應先向所在區人社部門申報,所在區人社局會同區財政局初審通過后報市人力資源辦公室。市直企事業單位直接向市人力資源辦公室申報。
看點
04、補貼什么時候發放?
如果順利通過審核,那么就可以按照規定領取補貼。
補貼發放時間分為3年,每年集中發放一次。
當申請第二、三年生活補貼時,只需填報《徐州市名校優生引進計劃補貼申報匯總表》一式3份(含電子版)和社保繳納證明。
但注意!如果補貼發放期間出現工作變動,將會:
1、如果補貼發放期內人才離職但仍在徐州工作的,將會中止補貼,想要重新享受補貼,需要新工作單位符合補貼條件的需重新提出申請,而補貼資金總額將扣除已享受部分。
2、補貼發放期內人才調離徐州的,補貼資金未領取部分不再發放。
看點
05、其他注意事項
此外,通知最后的注意事項中,小編注意到,其中有一項寫著:五縣(市)、銅山區、賈汪區可參照本辦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
而之前小編也說了,銅山區已經有了相關的人才政策:就在去年,銅山區、高新區出臺的政策規定,在銅山入戶的本科生、碩士生,區財政給予一次性補貼6000元、10000元;技能性人才給予3000-50000元獎勵!
不知道賈汪區、以及五縣(市)又會出臺什么樣的人才政策呢?
人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第一要素,
能全方位提升一個城市的地位和吸引力,
此次,徐州出臺吸引人才的相關政策,
加入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
一方面是遏制人才的流失,一方面是吸引優秀人才的落戶,
從根本上刺激徐州的發展潛力。
那至于效果如何呢?還需要一個漫長時間來檢驗。
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