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詩鑄院士是國內開展摩擦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一直堅守在摩擦學研究的前沿。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摩擦學專家、原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溫詩鑄,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溫詩鑄院士為我國培養出了一大批摩擦學專業的研究生與博士后。圖/清華大學
公開資料顯示,溫詩鑄1932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西豐城,195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獲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并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調電力工程系燃氣輪機教研組,擔任機械組組長。1976年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設計教研組副主任、主任。1981年后,先后擔任摩擦學研究室主任、摩擦學研究所副所長、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年重組建設為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名譽主任。歷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摩擦學分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理事;《潤滑與密封》編委會主任;《機械工程學報》《摩擦學學報》以及《Friction(摩擦)》《Tribology International(國際摩擦學)》《Tribotest(摩擦測試)》等期刊編委。
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溫詩鑄是國內開展摩擦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一直堅守在摩擦學研究的前沿。他帶領團隊發展了面向工程問題的彈流潤滑理論,提出了薄膜潤滑理論,推動了現代潤滑設計理論的發展;開拓了納米摩擦學研究,為超精密表面制造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開展機械界面科學與技術研究,推動了摩擦學學科向廣度方向發展。
據悉,溫詩鑄出版學術著作7部共12版,包括《摩擦學原理》(共四版)、《彈性流體動力潤滑》《抗磨損設計》《納米摩擦學》(共兩版)、《界面科學與技術》《界面力學》和《Principles of Tribology(摩擦學原理)》(共兩版)等,推動了摩擦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此外,溫詩鑄為我國培養出了一大批摩擦學專業的研究生與博士后,他專門設立“溫詩鑄楓葉獎”,經常鼓勵學生和青年教師要敢于創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說:“科學工作者要有堅定的信念,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在坎坷和磨難面前要樂觀,要笑對人生。”
“溫詩鑄院士為我國摩擦學科技和教育事業奮斗一生。溫詩鑄院士的逝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機械工程領域的重大損失。”清華大學機械系發布的訃告寫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