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由江蘇省教育廳、省總工會聯合主辦的“2022江蘇教師年度人物”遴選推薦活動日前揭曉結果,南京市金陵中學江敏等20位教師當選“2022江蘇教師年度人物”,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張...
有這樣一群優秀教師,他們耕耘在不同的教育領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詮釋對于教師責任的理解。
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由江蘇省教育廳、省總工會聯合主辦的“2022江蘇教師年度人物”遴選推薦活動日前揭曉結果,南京市金陵中學江敏等20位教師當選“2022江蘇教師年度人物”,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張九童等20位教師獲“2022江蘇教師年度人物”提名獎。
堅守初心,在愛的起點上前行
鄉村教育是不平凡的事業,教育好一個學生就改變了一個家庭。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劉晴晴自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就默默堅守在新沂市最偏遠的一所農村中學窯灣中學。12年的青蔥歲月,她把自己的愛心,融于每一節課、每一份作業中。
連云港市海頭初級中學教師王順利也是如此,自2004年工作起,他就在鄉村學校任教。18年來,王順利每年至少承擔3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每周近20節課。他還加入“愛心車隊”,組建“藍海護學隊”,每天護送孩子上下學,18年來,他既當老師,又當安全員,從未耽誤過一日,他說,要讓每個孩子都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南通市海門區海永學校,位處江中小島海永鄉,是一個被江水“圍困”的學校。
1988年,大學畢業生張泉森來到海永學校,遇到的現實情況是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學校師資緊缺。張泉森先后任教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體育等學科,被人稱為“全能老師”。之前一起來的老師都先后離開了海永,而為了海永的孩子、海永的教育,張泉森選擇堅守,把全部的青春和熱情都奉獻給了這個目前依然靠擺渡出行的“江中小島”。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中,這些選擇了堅守的教師們不僅僅是守著自己的崗位,更是守著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份對孩子們的不變深情。1999年,計彩娟從蘇州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了家鄉吳江鎮,在金家壩幼兒園開啟了她23年鄉村幼兒教育的歷程。23年中,從骨干教師成長為幼兒園管理者,計彩娟有無數次機會調去城里,但作為一園之長,她更希望自己的執著能夠給年輕教師們帶來觸動,讓年輕教師們也能安心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育人為本,讓每個孩子都健康成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讓孩子們重視道德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猶如為他們插上一雙隱形翅膀。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心小學教師秦文一人挑起了學校的少先隊工作,她勇于創新,總有各種奇思妙想,為學校少先隊取得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2015年,她榮獲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2021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五(8)中隊的少先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后,五(8)班少先隊輔導員皮麗召開了“我和新旅爺爺奶奶面對面”主題隊會,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讓孩子們向新旅爺爺奶奶報告這一喜訊。皮麗認為,直觀的情境體驗、有機的課堂滲透比單純的說教灌輸更符合孩子的特點,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班隊會課,成為她開展紅色體驗教育的常態化陣地。
“德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在多年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學工部主任朱增力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他時常對身邊同事說:“教育是一份良心活,百年樹人,正是因為你的努力不會立竿見影,甚至不為人所知,才顯得堅持付出的難能可貴。”
課比天大,搭建人生出彩的舞臺
把“音樂種子”植入“文化土壤”是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音樂教師黃美華一直的追求。她認為,音樂教育不能只教“音樂的ABC”,要讓音樂和音樂學習回歸文化語境。她發現語文課本里有很多與音樂學科相關聯的課文,主動牽手語文老師開展跨學科教學。“課比天大”是黃美華的座右銘,把音樂課上成讓孩子們終身受益的人生大課,讓音樂教育回歸育人本心是她的信念。
學生的研究興趣在哪里,徐州市星光小學教師沈寧的科學課就會在哪里?!昂⒆觽兊膭撛煨圆皇亲园l形成的,教師要培養孩子們科學研究的興趣,讓他們擁有一雙善于觀察和發現的眼睛?!庇幸淮?,她帶領學生觀測月全食,結果家長們也被老師和孩子們的熱情點燃了,為了拍到完美的月全食圖片,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了云龍湖邊拍攝,一直拍到夜里12點月全食結束。
如何在數學的知識海洋中點燃孩子們的人生夢想?埋首于“數學”這個基礎學科領域20年時間,江蘇省天一中學數學教師查曉東用幾年時間收集整理出一套數學文化育人的學習案例集,從數學大國、數學家、重要事件、著名數學學派、數學界的獎項5個方面一一展開,讓學生們了解數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重工車間的幾名畢業生已快速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啦!”聽到學生報喜,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駿開心得合不攏嘴。2002年從東南大學畢業后,24歲的王駿就回到無錫當起了職教教師。他深感制造技術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主動請纓去校辦機器廠深入生產一線,后又轉戰工業中心、科技產業等部門從事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領域的教科研工作。20年來,王駿見證了我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機械制造領域的能工巧匠。
在近30年的職教生涯里,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徐守敬攻關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協助優化的江蘇省機械、數控類技能大賽比賽方案,并沿用至今。他是一名“金牌教練”,指導的學生累計獲得1個國賽一等獎、1個省賽狀元、9個省賽冠軍、15個省賽一等獎。2021年,徐守敬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工匠”稱號。
千里馳援,架起守望相助的橋梁
2018年,句容市第三中學教師蔡曉偉報名參加教育部第一批“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成為一名援疆教師,那年他快50歲了。雖然在援疆教師中年齡偏大,但他堅持每周上18節課。學生基礎普遍薄弱,怎么辦?他放緩教學節奏,通過“任務型”早讀、“分組式”討論、“我是小老師”等創新式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敢于去表達。短短一個學期,蔡曉偉任教班級的學生成績就沖到了學校乃至市里的前列。
同樣是2018年,55歲的南京市金陵中學化學教師江敏也前往新疆伊犁支教。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她就從駐地坐班車到達伊寧市第三中學,開始一天的教學。上課、批改作業、做實驗、幫助徒弟磨課……常常要忙到深夜才能回到宿舍。在伊寧的三年時間,江敏的課堂都是開放的,校內外的老師隨時可以來聽她的課。老師們經常開玩笑說,江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一堂公開課,她的徒弟遍布整個伊寧市。
距離不是問題,海拔不是阻礙,讓邊疆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江蘇支教教師們的共同心愿。2014年,高郵市第二中學教師袁良萍報名成為江蘇省首批援藏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來到拉薩江蘇實驗中學任教。剛到拉薩,缺氧是袁良萍面對的最大挑戰,出現了頭痛、嘔吐、失眠等反應,氧氣罐和血氧儀也成了“標配”。慢慢適應高原后,袁良萍制訂教學目標和計劃,選擇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把抽象的知識點,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給學生。袁良萍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眼睛里開始閃動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光芒。8年來,袁良萍3次援藏,只為了學生們有機會走出去放飛夢想,將來帶著知識技能回到家鄉,帶著家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通訊員 李月昭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