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廳召開全省普通高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回顧總結疫情防控以來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分析研判當前的就業形勢,積極推進我省高校2020屆畢業生就...
日前,省教育廳召開全省普通高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回顧總結疫情防控以來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分析研判當前的就業形勢,積極推進我省高校2020屆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具體傳遞了哪些信息?一起來看——
就業服務不間斷
自2月5日起,省教育廳聯合省市人社部門、省婦聯等單位通過“91job智慧就業平臺”舉辦江蘇省2020屆高校畢業生春季網絡招聘會、江蘇省2020年女大學畢業生網絡招聘會等多場大型網絡招聘會,同時引導全省高校大力舉辦網絡招聘活動。
截至3月23日,全省共舉辦網絡招聘會190場,參會用人單位8137家,提供崗位需求38.9萬個,參會學生6萬人,投遞簡歷累計85.5萬份,初選通過簡歷累計22.3萬份。
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蘇州科技大學根據專業類別有針對性組織了多場專場網絡招聘會。一個月之內完成畢業生就業協議網上簽約功能加載和人員培訓工作,引導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進行網上簽約。東南大學作為首批試點高校,已累計在線簽約4047人。
主推線上就業創業指導,整合“91job智慧就業平臺”的就業創業指導網課資源,重點打造一批生涯規劃、就業能力提升、創新創業等線上精品課程。揚州大學在疫情期間對就業困難的學生開展線上就業指導、就業信息推送,從經濟資助、心理支持、情感關懷、就業指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關愛幫扶。
就業形勢要把握
2020屆江蘇高校畢業生達58.4萬人。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社會用人需求不確定性增大,地區、行業、專業、學歷層次間的就業不平衡加劇,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多變。
就業工作要做好
當前,正值高校畢業生求職簽約的重要階段,是做好今年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關鍵時期。下一階段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戰線將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第一,壓實工作責任
及時掌握畢業生求職心態和就業進展,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引導畢業生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的擇業觀對待就業;重點跟蹤本地區經濟形勢、就業形勢,對每年招收畢業生人數較多的重點企業進行跟蹤調研,及時發現、重點關注畢業生就業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
第二,抓好網絡招聘
繼續大力舉辦網絡招聘活動,充分利用“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和“91job智慧就業平臺”的招聘資源,疫情期間至少為本校畢業生舉辦一場綜合性網上招聘會,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場招聘會。全面實施就業協議“網上簽約”工作。
疫情結束后,抓緊組織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校園招聘,積極舉辦區域性、行業性聯合招聘活動。
第三,拓寬就業渠道
繼續貫徹落實國家戰略,引導學生服務國家和我省重點區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配合有關部門繼續組織實施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及“蘇北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引導畢業生參軍入伍,確保國家鼓勵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的優惠政策落實落細;支持畢業生充分利用新就業形態、靈活多樣方式實現多元就業;鼓勵引導畢業生自主創業,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加強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網上培訓和指導,開展動態跟蹤、指導和支持。
大力實施“蘇企優才”大學生成長圓夢行動,廣泛建立企業實習基地,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貫徹落實好國家研究生擴招、專轉本擴招等政策,增加畢業生升學深造機會。
第四,加強支持幫扶
針對當前就業形勢和疫情影響,開通就業心理咨詢,疏導畢業生的就業焦慮情緒,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切實加強對重點人群尤其是就業困難群體、經濟困難群體、疫情嚴重地區生源、確診病例及親屬確診的學生、原先就列入心理問題重點關注的群體等,進行重點關注,健全應急預案,做好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要專門制定針對湖北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幫扶措施。
持續做好跟蹤服務,及時為已落實工作單位的畢業生辦理就業手續。對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將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兩年,并為落實單位的畢業生按應屆畢業生身份及時辦理就業手續。
第五,做好統計監測
我省將建立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監測制度,預計從全省選取20所高校開展布點監測工作,省教育廳將進一步加強就業信息反饋及核查工作,建立定期通報機制、約談問責機制、考核考評機制。
第六,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今年,我省將開展全省優秀畢業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對全省畢業生中基層就業、創新創業、參軍入伍的優秀典型進行宣傳表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