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寄宿,贊成派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反對派認為缺少家庭的溫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養及智力發展。”
江蘇教育黃頁訊 “關于孩子寄宿,贊成派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反對派認為缺少家庭的溫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養及智力發展。”,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我是堅決反對寄宿制的。寄宿非但不能讓孩子學會和他人相處,學會自立,反而削弱了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潛能。當一個孩子在親情體驗方面極其欠缺時,他只能出于緊張更多地索取愛,而不是學會施愛與他人;當他在學校統一管理下只知道服從時,他只能學會自我壓抑,失去個性,而不能學會合作與體諒。”
今天的文章似乎就驗證了尹建莉教授當時文章里說的話。
花花(化名)微博中的照片 第二天本是沈陽音樂學院附中高二學生放暑假的日子,上午10時,花花的母親、45歲李嬙摸著棉衣的衣袖,號啕大哭。 從6歲開始,花花就讀沈陽音樂學院學前班,然后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讀下去,一直都是住校。 花花為何會選擇自殺? 隨著調查的深入,李嬙忽然發現這個在微博上自稱為“精分少女”的孩子對于她來說是如此陌生。 知道孩子就要放暑假回家了,李嬙還想著給花花弄些好吃的加強營養。花花學習鋼琴專業。暑假完畢,就要升入高三。 “當然要考沈陽音樂學院,這是我們夫妻兩個一致要求的。這孩子從學前班就在沈陽音樂學院的附小,那時候她才6歲就開始住校了。然后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這10多年都是沈音的孩子。”在李嬙的規劃中,如果可以,還準備繼續送花花出國深造。 之前花花雖然住校,每個周末李嬙都要去學校接她回家,周末結束后再送她上學。 “到了高二了,孩子說自己大了,我們也就沒有再堅持送她。”李嬙說。 上午9時許,李嬙忽然接到學校領導打來的電話,說孩子出事了。 “開始說是自殘了,撂下電話我就感覺不對勁,又打了回去,這時候就說孩子自殺了。”李嬙和愛人趕緊趕往學校。 “說警方正在寢室處理現場,不讓我們進去。等到我們進了屋孩子已經被拉走了,現場還有她的一件棉服綁在寢室床的橫梁上。他們告訴我花花就是用這件棉服自殺的。”李嬙表示。 1個多小時后,李嬙見到了花花,“孩子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看起來像是睡著了一樣。我根本不相信,孩子才17歲……” 生前大刪朋友圈和微博 花花事發地是在寢室,那么事發時她的室友當時在哪里?調查之后,警方最終認定,花花系7月15日凌晨在寢室里自縊身亡。她的兩個室友也到警方處接受了詢問,原來事發時她的室友并未在寢室,而是偷偷跑到校外。 花花幾名同學表示,事發前花花正在經歷一段感情。 “男孩家在哈爾濱,家庭條件挺好,比她高一屆,已經確定要出國了。好像就是因為這兩個人正在鬧分手。6月末的時候花花還特意去了一趟哈爾濱,呆了一個禮拜。”花花的同學表示,回來之后不久,花花突然刪除了大量朋友圈和自己的微博,就在事發當天夜里,她突然一連發出了幾條內容蹊蹺的文字。 7月14日23時37分:“時間能忘掉一切,現在我能明白的就是我要考大學,打敗我的現在,只有我自己。” 她的朋友們都沒有想到花花所謂的“新的開始”竟然是結束自己的生命。得知她出事的消息,朋友們紛紛在下面留言。 “你在最好的年紀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給你了太多的失望,你最終絕望了,誰都不會體會你最后一夜的失望與孤單,希望那一刻你是解脫的……” “沒說過話,見過面相視一笑,挺好的小姑娘走的時候得下多大的狠心,來世為自己活,走好。” 花花離世之后,李嬙一直在想,如果當時孩子不是獨自一人,是否就能暫時逃脫出絕望的情緒,也就能邁過這個坎? “那個寢室本來有三個孩子住,那兩個孩子一個16歲、一個17歲。當晚12時多從寢室出來翻墻走了,早上回來才發現花花出事了,”李嬙說,“當天晚上如果那兩個孩子在寢室,沒準能勸她!救下她!” “精分少女”的兩個面孔 花花的全部微博只剩了35條,她的微博簡介是“沈陽音樂學院的精分少女”,距離事發前那條微博最近的,是7月8日發布的“我一定要考上大學”。 7月2日,她微博的內容是“再見”,附圖中有哈爾濱湛藍的天空,之前一條同樣是發自哈爾濱,一張美美的頭像照片,配的文字卻是“我×××是真的膈應的要死了”…… 她憧憬著“泰坦尼克”中Jack和Rose的愛情,她說“真的特別!好!看!”配圖中有兩人在影片中的激情瞬間以及生離死別還“告訴自己不許哭”。 微博相冊中的花花都是化著狀,或妖艷或冷漠…… 這些都不是李嬙眼中的花花。 “花花平時表現得特別活潑開朗,還孝順,我要領她出去,誰都覺得她是特別乖的一個孩子。孩子在家從來也不化妝,可樸實了。我感覺我們的關系挺好的,每個周末回家,我也總找她聊天說話,不過她和我從來都是說些好玩兒的事兒,我從來不知道她在學校中的表現會是那個樣子。” 事發之后的李嬙才了解到,花花在學校里開始了化妝、抽煙、去酒吧喝酒、談戀愛——似乎完全已經長成了另外一個姑娘。 “你怎么這么傻啊,記得我一見你就讓你幫我化妝,躲在我家那個小衛生間里,前兩天你還來我家玩,我沒煙了你還過來給我煙抽,半夜你沒人陪總給我打電話叫我出來陪你,就后街那個小酒吧,你說你,哎,好想你。”花花的一名好友在她的最后一條微博評論中這樣寫道。 李嬙很后悔讓花花從小就在這樣的寄宿制學校長大,她記憶中的花花只剩了周末、寒暑假在家時的樣子和自己有時候白天去學校看望她臨走時不舍的樣子。 記者面前的李嬙,這個曾經被稱為和女兒像姐妹花一樣的女子,在孩子出事后比45歲的實際年齡要蒼老得多,她說起事發當天得知消息后,在花花寢室,7月里外面的天氣像下火,她手里攥著那件棉衣的袖子,“冷得刺骨”。 李嬙認為學校的管理有問題,沈陽音樂學院附中王書記對此表示,此前一直與家長溝通的負責人目前正在出差,對此事他本人并不了解細節,如果家長有什么異議,他可以記錄下來再進行調查。(文中均為化名) 格里蛋糕:學校倒霉了。家長是這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還以為是六歲啊! 花開半夏:5-18歲這個年紀孩子最叛逆,心態是最差的時候,心智也是最不成熟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尤為重要! 5628:這父母也是狠心,6歲開始就讓孩子一個人… 咖灰:孩子的成長階段還是需要父母的關注與陪伴,不能只關心物質而不關注內心世界。這個女孩一定是從小缺乏關愛,所以才會把一段青春期的戀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逝者已去,生者節哀。但是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好好反思的。
7月15日零時33分:“沒有人是因為一時沖動而離開的,那些難過無助又一次次忍耐的眼淚你都看不見,就像堤壩下逐漸因侵蝕而拓寬的裂縫你看見的,只是它崩潰的那個瞬間。”
7月15日凌晨1時05分,花花又發布了最后一條微博:“我愛你,可是我們再也不能在一起了,晚安,哭一通后明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配圖是兩張牽手的照片。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