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蘇州科技大學捷報頻傳: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主體賽全國金獎1項,“一帶一路”國際邀請賽全國銀獎1項、銅獎1項;在2024WUPENiCity“城市設計學生作業國際競賽”和...
近期,蘇州科技大學捷報頻傳: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主體賽全國金獎1項,“一帶一路”國際邀請賽全國銀獎1項、銅獎1項;在2024WUPENiCity“城市設計學生作業國際競賽”和“城市可持續調研報告國際競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在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美育改革優秀創新案例一等獎;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決賽中,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這是學校多年來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學生潛質培養,實踐“育追求恒久之人”人才培養理念取得系列豐碩成果的生動體現。學校黨委書記姜朋明表示:“學校以‘全方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為己任,堅持‘立足長三角,服務全中國,輻射海內外’的辦學定位,堅持立德樹人、‘五育’融通,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追求質量的品格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堅決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崇高使命。”
優化培養方案 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校結合發展定位和學科特點,優化培養方案,開展“五育”融通人才培養改革,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感受專業之美、體會勞動樂趣、提升創新創業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
學校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夯實文理基礎、提升語言技能等方面打好“組合拳”,切實滿足每名學生追求終身學習的發展需求。“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以江南文化藝術為切入點,開設美育通識課程,實現“人人學會欣賞一種藝術”,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開展體育課程教改,實現“人人掌握一種體育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開設“大學語文”,推行“通識+專業”四年連貫制英語教育,增強學生的語言技能。開設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等14個微專業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流行音樂、財務管理3個輔修專業,既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又給予學生在課程、專業和學業上更多的選擇。
夯實質量文化 培養追求質量的品格
學校樹立“學生中心,守牢底線,追求卓越”的理念,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質量文化。從專業、基層教學組織、課程、教師、學業五個方面,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本科教學質量標準體系,配套出臺了本科品牌專業建設、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品牌課程建設、教學質量評價、專業預警與調整等制度。持續深化“三全育人”,助力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學校通過專題宣講質量標準及核心要義、開展本科教育教學大討論、示范課觀摩等系列文化浸潤活動,營造關注質量文化的濃厚氛圍。建立校院兩級教學督導聯動機制,有效發揮教學督導“智囊團”作用,圍繞期初、期中和專項教學檢查等,開展常態化教學質量督導,及時反饋督導結果,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質量監控閉環。
學校切實發揮環境育人作用,建設美麗校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養成嚴謹、自律、追求卓越的品格。近年來,學校新建或修繕了師陶園、音樂廳、塔影閣等一批校園文化陣地,石湖校區橋的命名均出自南宋文學家范成大的名詩名篇。蒯祥像、師魂石、院士樓等一物一景激勵師生涵養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學校“蘇州公園大學”“蘇州山水大學”的稱號享譽已久。2024年暑假,學校完成三個校區智慧教室升級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教師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互動體驗。
發揮學科優勢 激發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學校通過專業思政價值引領、通識教育知識傳授和第二課堂專項實踐,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凝練專業思政中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將其內化到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中。
學校依托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基礎教育等學科優勢,面向全體本科生開設了四門特色通識課程。“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講授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升鑒賞傳統建筑的審美能力。“生態文明與蘇州實踐”引導學生將環保意識融入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中,助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土木工程建設進展”講述土木工程建設進展、成就及挑戰等內容,引導學生履行維護公眾安全的社會責任。“未來學校”豐富了學生對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形態的認知,培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學校主動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城市更新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創新創業專項訓練計劃。近三年,獲相關主題國創項目63項,省創項目187項。
深化產教融合 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
學校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和基礎教育三大傳統優勢專業群為“主體”,以滿足蘇州及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有效賦能傳統優勢專業提檔升級,著力發展電子信息和新材料兩大新興專業群為“兩翼”,構建了“一體”帶動“兩翼”發展、“兩翼”賦能“一體”升級的專業布局。近三年,學校主動增設區塊鏈工程、環境生態工程、智能建造等專業,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長三角區塊鏈產業學院將區塊鏈技術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等信息類專業交叉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新型人才;古建園林產業學院確立“大師—碩士—本科—職業繼續教育”四層級培養定位,構建“技能類、技術類、理論類和大師素養類”課程群,形成產教融合新范式;中馬(蘇州)集成電路產業學院聯合中國、馬來西亞兩國企業,開展國際產教融合,促進產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蘇州市排水有限公司共建“綠色低碳水處理與資源化環保小院”,探尋環保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的新路徑,積極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學校與蘇州市國防動員辦公室、江蘇瑞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蘇州國動防護研究院,更好服務韌性城市建設。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20余萬名畢業生,其中不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如周錫元、葉可明等,學校被譽為規劃師的孵化基地、工程師的成長搖籃、基礎教育骨干的培育中心。近年來,學生每年獲得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名錄賽事獎項600余項,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等國內外各類高水平大賽中屢創佳績。已連續4年獲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量化督導考核A等。
校長顧菊平表示:“學校將以‘面向需求、突出特色’為主線,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構建高質量本碩博培養體系,持續加強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省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有特色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王軍 徐燕華)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年11月6日 第06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