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對帕金森病的確切致病因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道醫學難題。南通大學孫誠教授團隊深耕帕金森病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發現蛋白脫乙酰酶SIRT1對緩解帕金森病具有顯著作用,...
帕金森病是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對帕金森病的確切致病因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道醫學難題。南通大學孫誠教授團隊深耕帕金森病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發現蛋白脫乙酰酶SIRT1對緩解帕金森病具有顯著作用,并進一步研究闡明了相關分子機制,研究成果于今年8月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報道醫學》上刊發,為深入探究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該校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生動縮影。
聚焦科技前沿,推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是南通大學實施“科技攀升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大學征程中,南通大學心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提升基礎研究組織化水平,強化基礎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持續提升。
勇攀高峰 提升創新“硬核”能力
繼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之后,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是生命科學與醫學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在南通大學這所百年高校,醫學一直是其特色學科。在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這一新興學科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學教授顧曉松是此項研究的領跑者?!邦櫧淌谑鞘澜缟系谝粋€將殼聚糖神經移植物應用于臨床、第一個轉化人工神經研究進入臨床的學者,是組織工程神經轉化醫學開拓者?!眹H頂尖期刊《科學》撰文對顧曉松院士的科研工作進行過重點報道。
數十年如一日,顧曉松院士帶領團隊圍繞“神經損傷修復與再生調控的相關機制”潛心研究,屢創“第一”的創新性成果在其實驗室里誕生。團隊首次發現并證明了多個修復與再生調控的分子機制,并構建出壁虎斷尾再生模型;研制出生物力學性好、降解可調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長和神經導向生長的組織工程神經,一系列成果在《細胞》《自然》等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榮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條件與必然要求。近年來,南通大學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開展組織化、集團化科研和多學科協同攻關,遴選了一批基礎深厚、優勢明顯的原創性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除顧曉松院士團隊外,還有楊宇民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仿神經再生微環境支架;陳罡教授團隊對周圍神經損傷與感覺功能恢復機制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并榮獲全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近5年來,學校教職工發表了SCI、EI等高水平期刊論文近兩萬篇,形成一道道亮麗的“學術風景”。
勇于擔當 推動關鍵技術突破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支撐。針對當前海上風電樁存在的清洗作業繁瑣耗時,人工操作危險系數高,人工檢測局限于表面且無法精準探測內部裂紋等較大安全隱患和效率問題,南通大學華亮教授團隊研發的新一代水下智能焊接機器人,為風電設備探傷、焊接、表面清理等維保工作提供了新的選擇。
自主研發智能化協同的水下裂紋精準識別系統,實現多種水域中對風電樁基礎和目標表面裂紋的精準識別,效率比人工檢修提高67%;基于雙權值神經網絡,首創實現水下濕法焊接技術應用,達到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國家標準;研發首個智慧海上風電運維智能評估平臺,實現數字化、精細化的風電場運維,獲10項發明專利、3項授權軟件著作權。團隊以科研攻關站在社會服務“第一線”,彌合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斷點”,研發成果已在多地實現了具有規模和示范效應的應用。
發揮高校智力優勢,“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南通大學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互聯互通,近5年建成省部級以上重點研究基地11個,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近700項,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行業發展析疑解難。錢濤教授團隊圍繞后鋰電池時代的儲能設備進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研發出獨特的膠質半固態電解質,解決深度充放電條件下電極電解質相際界面湍動的關鍵問題。張健教授團隊對我國適合沿海灘涂和濕地種植的林木開展抗逆性早期鑒定關鍵技術研究,首創柳樹抗逆性早期鑒定技術、抗逆快速進化基因和耐鹽樞紐基因的發掘技術、柳樹促成開花技術,并在沿海地區進行應用推廣。這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了學校整體科技創新水平,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源源不斷的力量。
勇挑大梁 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南通大學在強化自然科學研究創新的同時,全力推進人文社科高質量發展,重點圍繞黨的建設、國家戰略決策、文化傳承創新、張謇研究等領域,強化社會服務與決策咨詢研究,獲批成立“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長三角現代化研究基地”“江蘇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基地”“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基地”等平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圍繞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國兩會精神,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專家積極開展研究闡釋,在權威報紙雜志發表理論文章33篇,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近20項。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為宏觀背景,提出區域協調性均衡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多次入選江蘇智庫實踐“十佳案例”、智庫研究“十佳成果”。作為國家級國史教育基地,南通大學成立歷史文化學院,高水平編纂《南通通史》《南通文庫》,持續深化張謇研究,賦能地方文化強市戰略。學校實施人文社科精品著作培育工程,通過“精進講壇”“精進沙龍”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與良好的學術生態。5年來,學校共獲批國家級、省部級人文社科科研項目260余項,實現各級各類項目立項全覆蓋,并在今年國家、省社科基金項目上取得歷史性突破,位列全省第6位、全國第83位。
技術支撐有力度、智力支持有溫度、建言獻策有高度,南通大學薪火相傳的“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辦學理念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生機。“看著學校的科研成果落地應用、造福于社會,這是我們最欣慰的事?!蹦贤ù髮W校長楊宇民說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校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通新實踐中不斷作出高校貢獻?!? 范蘇
來源:《新華日報》 2024年10月16日 第1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