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六十周年。7月22日至7月29日,南京大學開甲書院“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來到馬蘭,追尋程開甲院士的工作足跡,感受“攻難關、涉險灘,獻青春、獻終身,講無名、講...
2024年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六十周年。7月22日至7月29日,南京大學開甲書院“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來到馬蘭,追尋程開甲院士的工作足跡,感受“攻難關、涉險灘,獻青春、獻終身,講無名、講無我”的馬蘭魂。
“程開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年齡?”馬蘭歷史展覽館的講解員為同學們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1963年,核試驗準備工作一切就緒,周恩來總理召集程開甲和基地司令員一起去匯報準備工作情況,從多大當量、多少探頭、多大風速、到煙云會多高等問題,程開甲都對答如流。可偏偏總理問到這句話時,程開甲愣在原地,許久都答不出來。一個能把圓周率記住60多位數的人居然記不住自己的年齡。從躍死亡之海,探核彈之墟,程開甲便“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與風沙為伴,與科研為伍,與黑夜糾纏博弈,和時間競技到底。他忘記了姓名、身份,忘記了時間、生命……英雄的故事是直抵內心的感動,更是催人奮進的力量。“傳承馬蘭精神,當好馬蘭傳人”是責任,更是使命。
聆聽馬蘭精神宣講,開甲書院學生幾度感動落淚。愿為事業獻青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馬蘭基地廣大官兵和科技工作者們平淡而輝煌的“人生三部曲”,這是“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馬蘭精神的生動注腳。響徹羅布泊大漠的那聲驚天動地春雷早已遠去,但每一位馬蘭人用行動和生命寫就的馬蘭精神早已匯聚成精神“原子彈”,永遠留存在人們心中。
“馬蘭花開”實踐團隊全體師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馬蘭革命烈士陵園。大漠埋忠骨,馬蘭鑄英魂,這里是永恒的紀念,一處安放哀思的凈土,長眠著400多名為偉大事業獻身的人。他們身份不同、工作不同,卻用相同的方式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羅布泊。
石碑上斑駁的紋路記錄著風雨兼程的滄桑歲月,巍然聳立的紀念碑上鐫刻著為中國核試驗事業獻身的英魂壯舉。師生肅立在程開甲墓前,重讀先生生平,與大先生的精神對話無聲綿延。再往陵園深處走,有一片沒有姓名和資料的墓碑,茫茫黃沙早已埋沒他們的名字,但歷史的卷軸永遠記載著他們的榮光。“當時的物資都要靠汽車旅來完成,好多人都留在了路上。”在這一刻,我們終于明白了紅山軍博園中偶遇的老馬蘭人的話。這大漠忠魂,震撼著歲月,也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離開的路上,胡駿秋同學默默走向一塊墓碑,又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是張蘊鈺將軍之墓,在原創話劇《馬蘭花開的地方》中我就飾演青年時期的張蘊鈺。”從親身演繹到實地感悟,大學生演繹大先生,大先生激勵大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馬蘭這片熱土上變得生動可感,催人奮進。
五天馬蘭基地生活讓“05”后開甲學子真切感受到“攻難關、涉險灘,獻青春、獻終身,講無名、講無我”的馬蘭魂。再到馬蘭,去廠區看一看也成為同學們共同的愿望。該實踐團隊的成員、19歲的賀文煊離開新疆前在社交媒體這樣寫道,“如果未來有機會,我愿意將全部的生命與青春奉獻于這方土地,這方祖國的好地方。”
據悉,實踐團隊學生結束新疆之行后將分為南北兩線,繼續赴北京、遼寧、陜西、江蘇、江西、廣東、海南、四川等地了解黨領導下的核工業發展和新時代的馬蘭故事,并帶著實踐途中所思所感,結合網頁版程開甲行跡圖、3D數字展館等數字化形式,創新馬蘭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表達方式,從“聽人講”到“自己講”,發出青年先聲,做好馬蘭精神的實踐者、傳承者、傳播者!
通訊員 邵勃源 楊淼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攝影 羅文宇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