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臨沂市沂南縣蒲汪鎮大王莊初級中學教師 孫殿勤
在沂南縣教科室組織的讀書實踐小組里,我花了一個月時間,把馬志國老師的《好老師讀心術》仔仔細細讀了兩遍。馬志國老師是全國知名的心理專家,可在我心里,他更像一位熱心分享經驗的 “教育導師”,在書里絮絮叨叨地講著一個個真實的學生心理故事。讀完這本書,我心里滿是感慨,迫不及待想和大家聊聊這些收獲,因為這些知識不僅能幫我們更好地教育孩子,更能為孩子鋪就一條幸福、快樂又健康的成長之路。
現在的孩子,就像在迷霧森林里探險的小旅人,成長路上到處是未知的挑戰。學習的壓力、和小伙伴相處的矛盾、對未來的迷茫…… 這些問題里,很大一部分都藏著心理的 “小怪獸”。有時候,只要我們找準孩子心理的 “鑰匙”,那些原本讓人焦頭爛額的難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迎刃而解。相反,如果只是盲目地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讓孩子陷入更深的困境,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還記得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那些真實的案例看得我后背發涼。有個孩子因為長期被老師誤解,成績一落千丈,最后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還有個青春期的學生,因為不知道怎么處理朦朧的青春萌動,整個人變得敏感自卑…… 這些故事就像一面鏡子,讓年過不惑的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迷茫和無助。
那時候,我也常常在深夜里輾轉反側,被學業壓力和人際交往的困惑折磨得透不過氣。記得有一次,因為一次考試失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成績也因此一蹶不振。當時的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拉我一把,給我一些指引,可身邊的大人總是簡單地說一句 “別想太多”,根本沒人在意我內心的掙扎;時常被莫名的情愫折磨得像被困在蛛網上的飛蟲,越是掙扎,絲線就纏得越緊。直到現在,回想起那段在黑暗中獨自摸索的日子,心里還隱隱作痛。如果當時能遇到這本書,或者有懂心理的老師、家長幫幫我,我的學生時代也許會少很多遺憾,多幾分明朗。
有人說,童年的幸福是照亮一生的光。我對此深信不疑。那些在我最無助時伸出援手的人,那些溫暖的鼓勵和理解,我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我更明白,作為老師和家長,哪怕只是多學一點心理知識,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多一份耐心和理解,都可能成為照亮他們成長之路的一盞明燈。雖然專業的心理治療需要深厚的知識和技巧,但我們普通人學一些基礎的心理知識,同樣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揮大作用。
《好老師讀心術》最打動我的,就是它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把復雜的心理問題講得明明白白。每一個故事后面,都跟著馬老師專業的診斷和分析,就像醫生給病人開藥方一樣,不僅告訴你問題出在哪兒,還手把手教你怎么解決。書里的案例覆蓋了小學高年級到高三各個階段的孩子,涉及的心理問題更是五花八門。有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一到考試就緊張得發抖;有青春期的少年因為和父母溝通不暢,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還有孩子在自我認知上犯了難,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馬老師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 “心理導游”,帶著我們抽絲剝繭,一點一點揭開這些心理問題背后的原因,還給出了實用又接地氣的解決辦法。比如,遇到孩子厭學,他會教你從建立學習興趣入手,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和同學鬧矛盾了,他會教你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這些方法我在實際教學中試過,真的特別管用。
其實,教育孩子就像培育一株小樹苗,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次幫助它茁壯成長的機會。當孩子成績下滑時,我們別急著批評,也許這是發現他學習方法問題的好時機;當孩子和我們頂嘴時,別忙著發火,這可能是他渴望被理解的信號。只要我們換個角度看問題,把每一次“麻煩” 都當成走進孩子內心的鑰匙,就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學習從來都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讀懂孩子的心,掌握一些心理知識,就是我們教育路上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收獲。希望每一位老師和家長,都能從書里找到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陪著他們走過一段溫暖又充滿力量的成長之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