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新挑戰,各大高校的“掌門人”對于新生有著怎樣的期待?揚子晚報、少年志融媒平臺特別推出“書記校長說”欄目。讓我們一同在書記、校長們的寄語中汲取精神力量,尋得人生滋養。
新學期新挑戰,各大高校的“掌門人”對于新生有著怎樣的期待?揚子晚報、少年志融媒平臺特別推出“書記校長說”欄目。讓我們一同在書記、校長們的寄語中汲取精神力量,尋得人生滋養。
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教授
尊敬的各位來賓、家長們、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在碩果盈枝的季節里相遇了最具朝氣的生命,我們相信,從今天開始,學校和新一屆學生將開啟一場“雙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成長旅程,未來也定會創造無限的可能,迸發無數的精彩。在此,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對2786名本科生、61名預科生、2675名研究生和203名留學生加入中國藥大大家庭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對辛勤養育孩子的家長們以及傾心教導學生的老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望十幾年的求學之路,我想同學們在接到中國藥大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一定是感慨萬千。我非常理解你們的酸甜苦辣,一路上大家懷揣著夢想與希望,夾雜著疲憊與忙碌,在書山題海里奮筆疾書、伏案苦讀,在喜樂憂愁中打磨意志、修煉心性,在無數個日日夜夜堅持拼搏、努力奮斗,最終通過層層選拔,經歷了重重考驗,成功“上岸”。人生總有一些值得銘記的時刻,今天是開學典禮,為了讓你們的印象更加深刻,學校特別安排,為9位新生同學送上生日祝福,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悅。
大學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站在全新的起跑線,面對陌生的環境,面對新的使命,我很想知道,你們是如何思考和定位大學的?如果說高中學習的是基礎知識,考察的是已知領域的靈活運用,那么大學學習則是培養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能力,考察的是面向未來的創造能力。大學,之于奮斗,絕對不是終點,而只是新的起點;大學,之于成功和幸福,只是提供了一把新的鑰匙,能否開啟智慧之門,關鍵在于你們自己。
中國藥大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素有“中國生物醫藥人才搖籃”的美譽,代表國家藥學科教的最高水平。進入中國藥大學習,意味著你們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藥學新生中,搶占了先機、走在了前列,因此你們可以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但同時也更應該深切明白所承載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美博弈日趨白熱化,外部壓力錯綜復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勢在必行,國家對青年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建國以來大國崛起的故事時刻激勵著我們,無論過去、當下還是未來,無論是風譎云詭還是驚濤駭浪,有著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必然有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無論是蒸汽噴薄涌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電光璀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是信息互聯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是人工智能AI橫空出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總是后知后覺。一幀幀劃時代發明飛馳而過的背后,是西方人對于大自然、世界和人類本質的思考,我們錯過了近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契機,導致今天各種卡脖子、甚至卡腦子的科學技術難題,讓我們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同學們對芯片的故事應該不陌生,而生命健康領域的情況更不容樂觀,業內早有“4個90%”一說,即90%的臨床診療指南、高端醫療設備、原創藥物、藥物標準來自國外。屠呦呦先生發現的青蒿素是基于中國傳統醫藥學獻給全世界的禮物,但除此之外,我們的原創貢獻屈指可數。例如盤尼西林、神藥格列衛、吉非替尼等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原創新藥都出自西方發達國家。
同學們,關鍵核心科技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毫無疑問,中國的生物醫藥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時提出了“中國藥”的時代之問,而頭頂“國字號”光環的中國藥大人則要以“中國藥大人的藥”去回應總書記的時代之問。“中國藥大人的藥”是我們必須肩負的使命,想要達成這項使命,進入大學的你們,除了夯實基礎科學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一步步培養出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如何思考,何謂創新,我想和大家分享三點體會。
一是要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心和好奇心。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想必都遇到過諸如阿爾茨海默、腫瘤等疾病患者,看到他們被疾病折磨但卻無藥可用,心情必然是復雜的,相信這也是大家來到中國藥大并從事藥學研究的重要原因。當前,人們對現有疾病的理解有如冰山一角,只有5%的疾病可以被治愈,而對于95%的疾病卻缺乏有效有力的治療手段。藥學研究是認識自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必須要做到敬畏與好奇的統一,青霉素的發現就很好印證了這一點。100多年前,傷口感染是致命的,這也吸引了大批的科學家投身這項研究,細菌學教授亞歷山大·弗萊明就是其中之一。弗萊明醫生從病人的膿液中提取并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數年過去卻始終找不到抑制細菌的辦法。迷茫之際,他感冒了,噴嚏將飛沫帶入培養皿,樣本被污染了。通常的做法是將樣本廢棄然后重新開始,但弗萊明沒有,他非常好奇地發現在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塊綠色的霉,而霉的周圍竟然是一圈空白,細菌被殺死了,青霉素橫空出世!同學們,因為敬畏所以研究,因為好奇所以發現,科學就是這樣的美妙!回到現實,面對耳熟能詳的SARS、MERS、H7N9、Ebola、COVID-19等病毒,藥物研發的腳步是滯后的,我們更多依靠的是人為的隔離和群體的免疫。病毒在不斷變異,我們很難預知下一個病毒是什么。從好奇心的角度出發,我們能否大膽去猜想,現有藥物研發理論和策略是否正在背離疾病譜的演變規律?如果將細菌或病毒看作是“矛”,將人體看作是“盾”,既然我們無法判斷“矛”的進攻方向,是否能在“盾”的加固上去做文章呢?在座剛剛開啟藥學人生的學子們,帶著這樣的好奇和疑問,好好加油吧,也許你就是下一個亞歷山大·弗萊明!
二是要以問題導向作為所有學習的出發點。同學們應該對心血管疾病不陌生,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復雜慢病,它們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脅。阿司匹林能夠有效阻止血栓形成,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極易造成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而奧美拉唑卻能通過抑制胃酸的分泌來減少消化道潰瘍的發病風險。那么能否將阿司匹林和奧美拉唑聯用呢?這就叫問題導向。有一家叫做Aralez的美國公司去做了。2016年,新藥Yosprala(復合阿司匹林/奧美拉唑緩釋片)應運而生,成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同樣,近代生物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也是問題導向的產物。物理學家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得出DNA是由多個疊層組成,疊層間距是0.34納米,而疊層的數目和組合方式未知;化學家發現DNA含有4種堿基,即兩種嘌呤(A和G)和兩種嘧啶(C和T),以及脫氧核糖和磷酸根;量子化學家從DNA分子的結構要求和化學穩定性上給出了建議。最終,沃森和克里克基于問題求解視角,一步步整合了前人的研究基礎,提出了DNA雙鏈分子模型:DNA是一個長長的雙鏈分子,由兩條同軸反向相互纏繞的多核苷酸鏈組成。這個模型完美融合了歷代科學家們的成果,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實,每一門課程、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發現或發明的背后,都是人類對于相關領域問題的探索總結和相關成果的高度凝練。所以,創新未必就是驚天動地的,在學懂弄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只要堅持問題導向,善于思考,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就能夠捕捉到潛在的機會。
三是要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國家民族發展的使命感召中。愛國是深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情感。我校劉國杰先生是國家歷史上第一位執業藥師,其實他還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杰出校友、第一位獲得美國醫院藥師學會(ASHP)榮譽會員獎章的中國人。1950年,在美國獲得藥學碩士學位后,他謝絕了導師Frank教授的挽留,堅定地表示:“我有責任回中國去,在中國像我這樣的人才很少,我要回去,我的工作在中國。”他帶著滿腔熱血和赤誠之心登上“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在太平洋上顛簸輾轉回到了新中國的懷抱。此后五十多年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到祖國的藥學事業之中,對我國新劑型的創制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同學們,愛國是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底色,在一窮二白的艱難歲月,他們把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前途命運相統一,以生命的燃燒奠定了現代的“東方”藥學。在今天物質生活極其豐富充盈的時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奮斗呢?近年來,在新冠疫情襲擾、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們醫療保健意識增強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醫藥行業以每年14%到17%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規模將超過5.3萬億元,可說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今年初,我們獲批建設“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旨在探索符合中國人生命基因特點的藥物研發路徑,切實提升應對重大復雜慢病和源于細菌、病毒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今年4月和5月,我們先后舉辦了“共話中國生物醫藥未來校友論壇”和“全國藥學學科高質量發展論壇”,旨在以中國藥大和中國藥大人為核心,整合政產學研各方資源,切實推動國家藥學事業發展。萬事俱備、只待君來,中國藥大的這片天地必將是你們大展拳腳、攻堅克難的主戰場!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同學們,青春如熾,青春似光,承載了生機與希望,飽含著力量和精神,期待你們用思考賦能成長,讓創新點亮人生,憑成績超越前浪,為中國藥大邁向卓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光添彩。
最后,祝愿所有學生都能在中國藥大,起航幸福人生!
謝謝大家!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