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農歷臘月二十七,清晨的沂蒙山區寒風凜冽,氣溫已降至零下5℃。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緩步前行,身旁的學生張文強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這位老人就是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農歷臘月二十七,清晨的沂蒙山區寒風凜冽,氣溫已降至零下5℃。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緩步前行,身旁的學生張文強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這位老人就是山東省沂源縣實驗中學原校長李振華,也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布鞋校長”。此刻他正前往大山深處,為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送去新春的溫暖。
自從1953年從南京來到沂源支教,李振華已在這片土地上堅守了72個春秋。72年來,他節衣縮食,累計資助2400多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1997年退休后,他依然心系教育事業,不僅繼續資助困難學生,還將關懷延伸至孤兒和孤寡老人。每逢春節,他都會親自走訪,送去生活用品和新春祝福。今年,是他堅持走訪的第28個年頭。
春節臨近,李振華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白天,他要接待前來參觀李振華事跡展館的訪客。只有清晨和傍晚,他才能抽出時間,去看望那些需要關懷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早在20天前,他就開始了走訪,如今已接近尾聲,58戶孤寡老人和孤兒即將全部走訪完畢。
春節前夕,李振華前往看望孤寡老人。
當天,李振華前往探望的是一位姓白的孤寡老人。這位70多歲的老人身體有殘疾,去年因李振華生病未能親自探望,老人得知后,竟從埠下村步行兩三個小時前來探望。得知李振華住院,老人難過得直掉眼淚。今年,李振華親自登門,白大爺高興得合不攏嘴。
走進白大爺家,李振華關切地詢問老人的生活狀況,叮囑他有困難一定要告訴自己。在李振華看來,過年過節,孤寡老人尤其需要溫暖和關懷。他特意帶上了張文強的兒子,小孩為老人唱歌跳舞、打掃衛生,老人樂得咯咯直笑,笑過之后,眼中滿是感動。李振華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孤寡老人不孤獨,讓他們感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心。”
在李振華看望的孤寡老人中,年齡最大的已逾80歲。離開白大爺家后,李振華又走訪了幾戶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豬肉、牛奶、燕麥片,有的還準備了新衣服、新棉襖。對于那些無法自理的老人,李振華甚至親自喂飯,老人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沂源縣是純山區縣,不少山村都是蜿蜒小路,年近九旬的李振華常常會被攙扶著前往家訪。
離開孤寡老人的家,李振華又來到孤兒小齊(化名)的家中。小齊因精神受挫,性格孤僻,李振華平日里常帶他去吃飯、買衣服,用心疏導他,讓他感受到溫暖。每年春節,李振華都會為小齊準備一件新衣,今年也不例外。得知小齊想要單衣,李振華特意為他買了一件夾克服。
五六年前,李振華帶頭為沂源縣250多名留守兒童和孤兒建設了“希望小屋”,配備了床、書桌、微機、被褥等生活用品。小齊也因此與李振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今年,見到李振華爺爺來看他,小齊倍感親切,扶著他的胳膊往屋里走,邊走邊說:“李爺爺壽比南山。”李振華為小齊帶來了夾克服和一大包零食,小齊眼里閃著光,開心得不得了。
72年來,李振華始終堅守在沂源縣,資助貧困學生,關心孤寡老人,而他自己卻穿著五六年前的灰色棉服,腳踩一雙白底黑面的千層布鞋。他的生活極為簡樸,早餐通常是蘿卜絲和掛面,午餐是南瓜、地瓜和饅頭,晚餐則是大半碗青菜。長期的清淡飲食和每天一萬多步的步行,讓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血脂、膽固醇指標保持正常,身體依然硬朗。
除夕,在58戶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全部走訪完畢后,李振華又為自己安排了新一年的工作計劃。他說:“我現在聽力不如以前了,走路也慢了,腰也彎了,但時間不等人,有些事情不抓緊辦,以后可能就辦不成了。我會繼續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給他們講孝德、道德、紅色故事,培養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
除夕夜,沂源縣的氣溫低至零下8℃。雖然天氣嚴寒,但李振華的關愛,卻溫暖了很多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的心。這條家訪路不僅是一條溫暖他人的路,更是一條照亮人心的路。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