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村里最早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之一,回村十幾年,從工人變回農民,他如今是村里種地最多、最年輕的種糧“大戶”之一,還是遠近知名的農用無人機“專家”。他叫尹明江,是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王家莊村的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曾是村里最早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之一,回村十幾年,從工人變回農民,他如今是村里種地最多、最年輕的種糧“大戶”之一,還是遠近知名的農用無人機“專家”。他叫尹明江,是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王家莊村的一位農民。在故鄉這片丘陵地中,初中畢業的尹明江嘗試著扎在土地里擁抱新科技,探索一番農業的新天地。
把地種起來
夫妻一年收糧六萬多斤
蛇年春節前,終于迎來今冬的第一場雪,尹明江比同村的很多人都更高興一些,在這個只有五六百人的小村里,44歲的尹明江是為數不多還在種地的年輕人,經歷了2024年春旱、秋澇,他希望春節前的這場小雪能讓2025年更加風調雨順一些。
“種地多了,對天氣也更多了一些關注,今冬雖然降水少,但看情況,應該要比去年強一些。”2024年,尹明江種了30畝糧食,因為春旱,小麥有些減產,但好在秋收的玉米比較爭氣,收成也還可以。
“平均一畝收800斤小麥、1400斤玉米,去年總共收了糧食六萬六千多斤吧。”在這個地處丘陵地帶的小村里,尹明江也算得上村里的種糧大戶了。夫妻忙碌一年,對過去這一年的收成,他們也還算滿意。
村里年輕人多已進城,這兩年,堅持在家種地的老人們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把自家耕地流轉給一個值得托付的人,村里找到尹明江的老人不止一個。對這些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來說,即便自己不種地了,也不忍心土地荒著。
對在這片土地長大的尹明江來說,同樣希望父輩們曾撒過汗水的東洼、西嶺那一片片農田能繼續好“豐”景。
“在農業生產完全機械化的今天,種幾十畝地并不算什么,國家政策也在鼓勵糧食生產,把村里的地種起來,不僅僅是一位農民對土地的責任。土地中其實也藏著發展的機會,”尹明江說。
這已經是尹明江買的第三架無人機。
無人機飛起來
他已“飛躍”幾萬畝土地
其實,尹明江初中畢業就曾進城打工,他是村里最早外出的那批年輕人,與現在的年輕人更樂于在城里安家落戶不同,那時候的他們似乎對老家更多了一些眷戀。
結婚后,尹明江辭掉了淄博一家工廠機電維修工的工作,回到了農村老家。只是他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選擇走進當地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民營企業,而是一直嘗試將自己在外所學與農業結合在一起。
作為當地最早購買農業無人機的人之一,在尹明江看來,種地之余,駕駛無人機幫農戶打藥、施肥似乎才是他更重要的工作。自從2020年購買首架無人機開始,尹明江的無人機已經更新到第三代,他的無人機也飛過了濰坊眾多的鄉鎮、無數的鄉村。
“這幾年,眼見無人機越來越多了,但這也只是農業朝著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隨著土地流轉,企業化種地也越來越多,智慧裝備也越來越多的滲透進農業領域。”尹明江說,在前幾年,他的無人機還主要服務糧食種植大戶或各種大型果園,而今,普通農戶也已經習慣了借助無人機施肥打藥。五年間,在農村,植保無人機也已經從一個新事物,漸漸變成了一種常規的“農業機械”。
“一年最多的時候能飛一兩萬畝,五年下來,飛過的土地差不多有七八萬畝了。”尹明江說。
“科技發展,已經給農業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與以前一人幾畝地的耕作方式不同,如今一人種幾十畝地也用不了多少精力。”在尹明江看來,無人機等各種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慢慢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24年,尹明江第一次給他所有的田里都鋪上了水肥一體化滴管設備,如今,從耕地、播種、到灌溉、施肥,再到糧食的收獲,農業生產的全部流程都已“無人”化。2024年家里的30畝農田從種植到收獲,除了夫妻二人,尹明江沒有雇傭一個人,在他看來,這樣的勞動效率放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科技讓農業生產更節省人力了,這也讓農業更多了幾分魅力。
尹明江為自己的農田都裝上了水肥一體化滴管設備。
根扎在田里
他相信農業里有更多機會
2024年最后一撥糧食收獲之后,通過土地流轉,尹明江的土地也迎來了再一次擴容,當新一季冬小麥種植的時候,他承包的土地已經從30畝增加到了65畝。
看著雪中成片的青青麥苗,尹明江對未來也充滿期待。
“你看前幾天國家剛發布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國家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有國家的政策在,農民對農業的信心也就在。”這幾年,閑來常刷短視頻的尹明江,對農業相關的政策總會更多幾分關注。
“國家對農業的保障也增強著農民的信心,經歷了2024年春旱、夏澇,第一次享受了農業保險帶來的利好。”尹明江說,因為受災減產,去年保險公司總共給他賠付了7000多元。
信息不僅僅來自國家政策上對農業的保障,尹明江也越來也發現,把根扎在土地里,他也可以在農業中尋找到越來越多的機會。
“新時代的農民不再也不能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要常常抬頭看看天,看看時代和科技發展的方向在哪兒。”尹明江說,“在這個變化飛快的年代,想做個合格的好農民,也要積極跟上技術的變化,將新技術以最快的速度用在土地上。”
冬去春來,家里的兩家植保無人機也正養精蓄銳,靜待著重新飛上天空,而隨著農村無人機越來越多,尹明江這位曾經有過工廠機電維修工作經歷的無人機的老玩家,又專門學習了無人機以及電池的維修,如今,他的維修客戶也從昌樂擴展到了周邊縣市區,在他看來,這也是農業以及科技發展給他帶來的新機會。
2025年,在農業生產上,尹明江也有著新的打算,在村里的水利條件較好的東洼地塊,他選擇了幾畝農田打算嘗試種植生姜。
“以前沒有種姜的經驗,今年先試試,先積累點經驗,畢竟農業要發展不能墨守成規,也要不斷的去創新、去嘗試、去開拓,希望在祖輩世世代代耕種的這片的土地上能‘種出’一個新的未來。”尹明江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