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人工智能背景下理工科大學新文科建設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舉行。8位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的領導和資深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背景下理工科大學新文科建設”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鄒佳雯
“近年來,文科增加的專業點數,占整體的專業點數46.44%,接近半壁江山,而撤銷掉的專業點數,占到了51.47%。”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樊麗明說,她和團隊調研了近11年全國專業調整狀況,“看我們全國包括文科八大類的專業變化情況,我感到專業正在加速優化調整,這是最近五年里面出現的一個新趨勢。”
10月12日,“人工智能背景下理工科大學新文科建設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舉行。8位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的領導和資深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背景下理工科大學新文科建設”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2024年10月12日,“人工智能背景下理工科大學新文科建設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舉行。主辦方 供圖
“實際上是文科在新的時代下,應該回應時代需求,實現自己的創新發展,這就是新文科的內涵。”在題為“新文科建設的宏觀態勢與重點任務”的報告中,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財經大學、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對“什么是新文科”“為什么建設新文科”“如何建設新文科”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她提出,“新文科”的內涵深入下去,還體現出四方面的“新”:第一,解決科技革命帶來的文科發展融合化;第二,在中華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文科發展要時代化;第三,在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發展70多年的情況下,社會科學如何中國化;最后,當中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但面臨諸多挑戰時,世界格局發生大變化時,文科研究怎樣在更高層面上、戰略角度上,解決國際化問題?育人上怎么解決國際化的結構性短板問題?
她介紹,自2018年8月全國啟動“新文科”建設以來,全國各地各高校各教指委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系統謀劃新文科建設,大力推動新文科實踐和理論創新。樊麗明關注到,從實踐角度,最明顯的就是專業優化調整正在加速。
她的團隊統計分析了近11年來全國專業調整情況,發現趨勢是有增有減的動態優化。值得關注的是,十幾年前,高校主動調整撤銷專業是罕見現象,一年不超過30個,但到去年,高校一年主動撤銷掉的專業點數與增加的專業點數,幾乎相等。“在增加新專業的同時,各家高校會主動要求撤掉沒有絕對優勢、相對優勢、特色的專業,然后集中精力辦好強專業好專業。文科的趨勢也基本如此,增加新專業數方面,近5年與前5年相比增加得更‘理性’一些,數量放緩,而主動要求撤銷掉的專業數,變化非常大,從原來的一年15個左右,到去年數百個。”
而新文科專業的創新性體現在哪兒?或可從新增專業窺見一二。樊麗明歸納出四大類:
第一類積極回應國家戰略需求,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專業,“大家看國字頭的專業,這幾年增加得不少,比如國際法、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國際新聞傳播、國際稅收、國際經濟發展合作等等,在最近幾年新增專業點里,這是很活躍的幾個專業,要求增設的比較多。”
第二類是主動擁抱新科技革命,體現交叉融合的專業,如數字經濟、計算金融、科技藝術等。
第三類是助力現代服務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等由農科類學校提出較多,經過反復的研討,少量學校正在作出嘗試。現代服務業方面,有若干學校增設了養老服務管理,還有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健康管理等新專業。
第四類,從管理、藝術、人文、社科板塊統一看,專業增減最活躍的或許是管理類和藝術類。藝術類,這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曲藝、珠寶設計等,還有比較小眾的專業設置了出來。此外,有些研究型大學提出了古文字學、科技史等專業,但招收的學生還不多,也正在研究從研究生下沉到本科來辦的可行性等。
在新文科發展的實踐方面,除了專業增撤現象,樊麗明還談了課程改革、文科學生多元化培養模式、產教融合、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等。“新文科發展的狀況,可以說有這么一個結論,就是整體走勢是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樊麗明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使得文科必須考慮,文科教育的重心怎么轉移?“新科技革命發生后,我們也感謝其給文科研究新問題提供了很多養料,同時也給我們新方法,為創造知識提供了諸多的便利。”
樊麗明認為,新文科建設的未來走向將進一步聚焦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結合中國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需求,適應社會需求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勢,圍繞育人的新文科和科研的新文科雙重任務,著力構建中國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從而推動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方以“人工智能賦能文科教育改革與創新”為主題進行了報告。他圍繞人工智能的發展動態、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文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三個議題進行闡述。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已經對文科教育產生了顛覆性影響,甚至正在重塑文科教育。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教育可以從博學轉向慎思、從專學轉向通學、關注科技發展、學習新技術工具、專業文科教育精品化五個方面實現變革,著重培養學生超越人工智能的文科技能和溝通情感思維的能力。
如何走出一條理工科大學特色的文科發展的道路?
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蔣傳海在致辭中介紹,面向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學校立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著力培養技術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和國家急需的應用型、復合型、高質量人才,創新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他介紹,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就開始布局建設人文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包含經濟管理、社會、法學等在內的人文社會學科群。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閻海峰對論壇進行總結時指出,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理工科大學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和優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創新與發展,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亟待解決的關鍵議題。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深入地討論與交流分享,為理工科大學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建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創新性的思路和策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