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當遭遇親子沖突、學業壓力等問題時,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
“孩子馬上要高三了,給他報了培訓班想補補課,結果他連試聽都不想去”“真是拿他沒辦法了,怎么這么叛逆”“想跟孩子交流一下,但怎么問他都不回應,急死人了”……暑期過半,多位家長遭遇了親子沖突難題。與此同時,新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北京多家醫院心理門診在暑假中迎來青少年兒童就診小高峰。
兒童心理門診熱背后折射出哪些問題?暑期,當遭遇親子沖突、學業壓力等問題時家長和孩子該如何應對?……近日,新京報記者走訪相關醫院、采訪心理學專家,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為家長提供專業建議和解決方案。
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學習壓力是青少年情緒問題三大主因
暑期,北京部分醫院的心理門診兒童及青少年就診量顯著增加。“在我們門診的就診者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超過一半。”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姜濤告訴新京報記者。
對于這一現象,姜濤解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其實不受季節限制,權威調查數據顯示,未成年人患有情緒問題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只不過家長、孩子在暑期有更多時間尋求幫助,所以造成了暑期就診數量增加的現象。
姜濤指出,除暑期外,開學一個月后往往是另一個就診高峰,“很多孩子在上學后因為各種問題導致癥狀加重,又返回來尋求幫助。”
來醫院就診的孩子們遭遇的問題也并非暑期出現的新問題,更多是以往積累的老問題。姜濤介紹,前來就診的青少年患者中,數量占比最高的問題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就是俗稱的‘多動癥’,表現為學習不能專注,特別活躍好動,不能遵守課堂秩序,這類問題老師和家長會更容易發現,因此就診患者較多。”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相比,抑郁癥、焦慮癥由于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相對不容易被老師和家長發現。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抑郁或者出現情緒問題是因為學習壓力,實際上并非如此。”姜濤指出,權威調查數據顯示,造成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的原因中排首位的是人際關系,其次是家庭關系,排第三位的才是學習壓力。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曉林介紹,心理健康門診咨詢針對的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情感、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二是學習困難或學習障礙。“不管是孩子自己尋求幫助,還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就診,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出現心理問題是一種正常現象,尋求幫助也是很正常的行為。”
對于部分家長反映暑期中因為學習問題引發親子矛盾的問題,周曉林建議,家長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要平等看待孩子,不要自上而下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部分家長‘我為了你好就可以要求你’的想法需要改變,這也是很多親子矛盾的根源。即便希望孩子投入更多精力到學業上,也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把學習變成孩子的主動行為。”
抑郁癥具有隱匿性,需加強早期識別判斷
“到我們門診就診的孩子往往都已經達到中度或者重度抑郁。”姜濤告訴記者。
抑郁癥、焦慮癥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比如孩子心情不好,但是不跟家長說,或是在學校里沒有表現出來;前期表現為自我封閉,不愿意跟人交流,或者是不愛出門,家長覺得可能是近期孩子壓力大;或者有的孩子表現為吃飯睡眠不好,但家長不了解孩子出現這些狀況背后的原因,未進行系統干預,拖到中度或重度,甚至發現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或者極端想法時才發現問題。”
家長如何區分孩子是短暫的“心情不好”還是“抑郁”?姜濤介紹,心情不好就像“天氣”,變化快,今天不開心可能明天就好了;而抑郁更像是“氣候”,即會在一段時間持續地不開心不快樂、做事沒興趣沒動力,消極悲觀,甚至頻繁出現不想活的念頭。“在診斷體系中,如果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到不快樂、悲傷,持續超過兩周以上就是疾病的提示信號。”
如何能讓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早地被發現、被干預、被解決?這也有賴于社會相關制度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對此周曉林提出多項建議。
首先需要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去污名化指導。他認為,不管是官方教育系統還是醫療機構、民間組織,可以通過科普及指導讓兒童和家長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識,在需要的時候尋求醫院及專業人士的幫助。
同時,要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配備及專業培訓,在第一線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幫助。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加強心理健康監測,健全預警體系。據悉,目前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心理教師,這也成為監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
姜濤告訴記者,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也在與學校合作,支援學校心理衛生建設。“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能夠供他們進行自我調節的空間很小,所以很多孩子選擇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心理老師發現一些潛在風險時會向家長反映,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業機構進行評估或尋求治療,“我們也遇到過很多由學校轉診或者推薦來的就診學生。學校與醫院的聯動機制也有助于在早期發現孩子的問題。”
周曉林強調,心理健康問題牽涉到隱私、名譽、同伴關系等問題,可以考慮運用技術手段進行輔助,包括運用大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來為孩子們提供支持。例如依托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建設的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推出的“AI傾訴師”,其中包含各種科普知識、心理測評,還可以提供情感對話交流、情感輔導,孩子遇到問題可以隨時隨地與人工智能系統交流并得到專業反饋,“不需要到醫院預約或者讓別人知道,在隱私保護上做得非常好,盡可能在早期發現和解決問題。”
扭轉心理疾病的“病恥感”需多方協力
姜濤注意到,近年來,從就診人群和數量看,大眾對于心理健康的認知是在不斷提高的,當醫生提出治療建議時家長的接受度也在提升。
但是,“因為種種因素,部分患者仍然會存在所謂‘病恥感’,家長不希望讓別人知道自己孩子有這個病,或者擔心得了這個病可能會被區別對待。”姜濤認為,這和社會環境、公眾認知有關,需要全社會協力解決。
周曉林也提到部分社會人群對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的認知還有待提升。”
姜濤還注意到,有些低齡孩子也來到心理門診就診,這背后也折射出一些社會問題。“一般而言,小于6歲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可能性不大,這個年齡段是不太容易情緒低落的。”為何會有心理疾病低齡化的現象?
姜濤在接診中發現,大部分出現心理問題的低齡孩子是因為接觸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接觸的事物。“比如我們遇到過一個6歲的孩子,是因為在某網絡平臺上發布內容后被網暴了,收到了大量關注和不友好評論;還有個孩子是因為玩了某款恐怖、血腥的網絡游戲;也有沉迷游戲的網癮少年,只要限制其玩游戲就會情緒暴躁……這些都是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
姜濤建議,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問題家長不要諱疾忌醫,“就像身體有疾病要做治療,沒有疾病也可以去體檢,心理問題也是一樣的,有問題時可以看心理門診,沒有明顯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咨詢解答困惑,防患于未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