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校外培訓機構舉辦學前班,以幼小銜接之名提前教授幼兒小學知識——
學前班不能成“小學化”溫床
前不久,北京大學醫學部幼兒園教師賓曉亮,發現了一件讓她感到困惑的事:每年從中班升入大班以后,孩子數量都會有所減少,特別是在大班第二學期流失更為嚴重。
為了弄個究竟,賓曉亮對3所幼兒園進行了調查,并發放了問卷。這3所幼兒園中,有2所是公辦園,1所是民辦園。調查顯示,這3所幼兒園去年中班時的幼兒數分別為142、139、130,但升入大班后的幼兒數分別為98、45、108,分別流失了44人、94人、22人,流失率分別為30.99%、67.63%、16.92%。通過調查,賓曉亮發現,這些大班“輟學”的孩子大多去了一些培訓機構以幼小銜接名義舉辦的學前班。
這些學前班的教學情況是怎樣的?在“入園難入園貴”依然沒有完全解決的當下,為什么這些家長會讓孩子舍棄寶貴的幼兒園學位去上學前班呢?上學前班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真正的幼小銜接應該怎么做?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學前班教學內容大多超出幼兒認知范圍
在北京一家培訓機構舉辦的學前班的招生廣告上,記者看到,這個面向5—6歲兒童的全日制學前班,其教學內容包括:學習100以內單雙數、相鄰數及按群計數,50以內加法、減法,50以內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各種類型應用題,平面圖形及立體圖形的認知;認讀聲母23個,單韻母6個,復韻母18個,整體認讀音節16個。在該培訓機構提供的學前班課程表上,記者看到了拼音識字、英語、漢字書寫、數學啟蒙、思維訓練等課程。
在其他學前班的宣傳中,記者也都看到了類似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內容,小學一年級能找到的課程,這些學前班幾乎都有。盡管不少機構安排的課程種類達到10—14門以上,包含藝術、體育、科學等全方面內容,但主打課程仍是語、數、外三科。這些學前班,收費也動輒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教育部2012年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只是要求5—6歲幼兒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很顯然,這些學前班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幼兒的認知范圍,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加重了幼兒的身心負擔。”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梧桐邑幼兒園園長周南海說。
“以數學為例,部分大班幼兒已經能夠理解抽象的數學算式的意義,甚至能進行復雜的加減運算。但大多數幼兒的思維還處于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中。《指南》提出大班的目標是理解加減運算的實際意義。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一基本目標,片面追求算得快、算得多,則超出了幼兒的能力水平。”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主任、南京市鶴琴幼兒園園長張俊說。
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丁海東告訴記者,目前學前班的這種以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作為入學準備的做法是狹隘的、片面的:在時間上被狹隘為5—6歲的大班階段;在學習的內容上,大多是提前識字、提前學拼音、提前學數學、提前學外語等。
丁海東以幼兒提前識字舉例說,識字涉及音(讀)、形(識別)、義(理解),音和形可以通過強化識記而速成,但對義的理解就需要仰仗于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閱歷的支撐,而經驗和閱歷并不能速成。過早地追求識字的數量和速度,極易陷入識字教育的狹隘。“一個3歲的男孩,聽見媽媽夸獎一個小女孩長得很‘甜’,糾結于為什么媽媽這么說,‘難道媽媽嘗過她的味道’?這便是這個男孩對‘甜’的理解瓶頸。”丁海東說。
“這些培訓,一是知識抽象水平超出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教學方式采用‘集體上課’,不注重孩子自身的興趣需要和年齡特征,往往對孩子是一種負擔。”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黃進說,“孩子早年的健康成長,指向的是整體人格,是與周圍世界建立和諧和有意義的關系,而不是超前學會那些在小學階段要去掌握的知識。”
功利的成人視角讓幼小銜接走偏
毋庸置疑,學前班對學齡前兒童提前教授小學知識,就是典型的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嚴查幼兒園“小學化”,成效顯著,大多數幼兒園不再提前教小學課程知識。幼兒園規范了,但社會培訓機構以幼小銜接為名舉辦的學前班卻火了,它們以違背幼兒成長規律的“小學化”為賣點,雖然收費很高,但家長們卻趨之若鶩。
“把孩子送進這種可以提前教給孩子小學知識的學前班,反映出這些家長對于孩子入小學準備的重視和關注,然而,家長這種選擇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這種選擇和做法,違背了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也打破了幼小銜接的教育規律與教學設計。”丁海東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