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精準分析了智慧教育企業在品牌傳播、價值影響、口碑評價、消費訴求等維度的輿論傳播情況,并對行業新特征、暴露出的新問題進行剖析,為消費者和企業了解行業現狀及趨勢提供最新視角。
5月9日,《2023年度智慧教育品牌影響力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新京報教育事業部聯合千龍智庫輿情風險評估治理中心共同發布,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等六大排名出爐。
《報告》分析了智慧教育企業在品牌傳播、價值影響、口碑評價、消費訴求等維度的輿論傳播情況,并對行業新特征、暴露出的新問題進行剖析,為消費者和企業了解行業現狀及趨勢提供最新視角。
六大排名呈現行業及企業發展現狀
《報告》以千龍智庫企業品牌價值傳播影響力評價體系為依托,以中國智慧教育行業具有代表性的376家品牌和產品為研究目標,以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為研究周期,海量抓取網絡信息13773223條,廣泛覆蓋科創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校園體育、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成人在線教育、家用教育智能硬件等領域。
《報告》包含科創教育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智慧校園體育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提供商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成人在線教育消費投訴TOP10、家用教育智能硬件消費投訴TOP10等6大排名。
在科創教育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中,科技創新型企業技術優勢顯著,科技教育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同時研究認為,老牌教育培訓機構品牌發展有式微傾向。
在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中,企業主要集中于AI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兩類。其中,AI技術創新類企業綜合得分普遍較高;互聯網和老牌培訓機構集中出現在排名中,兩類企業呈現出齊頭并進的態勢;此外,新型教育培訓定位明確沖勁十足,AI教育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強。
隨著國家對智慧校園建設和體育教學的重視,體育公司、技術企業、教育企業、信息服務企業等競相涌入智慧校園體育賽道。智慧校園體育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中,九成企業屬于技術、體育類,但智慧校園體育品牌傳播整體不足。
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已經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作業管理、課堂教學、教師工作、考勤管理、數據分析等均有評價較高的產品出現。智慧教育解決方案提供商品牌影響力綜合評價TOP10中,科技類企業占據主導地位,且培訓機構和互聯網企業排名整體靠前。
消費投訴指數是通過用戶投訴量直觀反映企業品牌問題的重要評價指標,通過網絡傳播中品牌活躍度、百度指數情況、公開平臺投訴量來闡釋該項,指數越高,問題越多。
數據顯示,成人在線教育消費投訴主要集中在職業培訓、招錄考試和執業資格考試三類機構。成人在線教育消費投訴TOP10中,職教培訓機構共性問題多,執業資格考試培訓退費問題投訴多。家用教育智能硬件消費投訴TOP10顯示,家教機、點讀筆、電話手表投訴較多。其中,學習機消費投訴占據前四位,點讀筆售后和產品質量問題多,電話手表功能變味問題突出。
揭示教育大模型應用偏差等四類典型問題
《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智慧教育行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隨著科技快速進步和政策大力支持,智慧教育行業呈現出科技裝備賦能校園教育數字化轉型、AI大模型引領教育變革、成人教育探索轉型發展、智能教育硬件市場加速分化等新特征。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智慧教育行業圍繞“科技+教育”這條主線,教學軟件、實驗室、教室設備等產品迭代更新,深化進校場景,推動人才培養體系重塑,引領教育教學變革。千龍智庫監測顯示,2023年度有關校內教學場景的信息總量超過200萬條。
過去一年來,以ChatGPT為標志的大模型技術紛紛涌現,競相落地智慧教育領域。千龍智庫大數據平臺監測顯示,2023年,“教育大模型”關注度顯著提升,輿論場信息量達到371309條,較2022年(11022條)增長3268.79%。
近年來,教育智能硬件市場經歷快速增長,特別是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傳統學科類校外培訓需求轉向教育智能硬件產品。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智能硬件市場逐漸白熱化。
挑戰與機遇并存。監測顯示,2023年智慧教育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新老問題同步迸發現象。其中,教育大模型應用偏差、智能硬件監管空白、解決方案成本高企、產品服務反復投訴等四類問題較為典型。
《報告》指出,2023年,國內教育大模型產品紛紛面世,在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個性化教學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在實際應用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生成內容存在偏差、引發惰化思維擔憂。
近年來,智慧教育硬件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智慧教育硬件監管體系尚未完善,產品質量難監管、硬件成本不透明、學習行為界定模糊等成為2023年呈現出的突出問題。
同時《報告》指出,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在推動教育現代化和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成本高、輔助教學效果有限等問題也不容忽視;此外,內容違規、換代頻繁、誘導消費、虛假宣傳及退費難等一系列老問題頻繁出現,新產品與老問題疊加現象愈發明顯。
對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黃榮懷認為,面對教育技術產品市場中存在的亂象,應建立分類分級審查機制,強化需求牽引與應用為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