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宜建盡建”原則加快陽光校園工程建設,到2030年具備安裝條件的各級校園實現光伏發電全覆蓋。
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官網公布了《北京市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理念普遍融入各級各類學校課程體系,完成10家高校低碳學校試點創建工作;到2030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多層次綠色低碳理念育人體系、較為完善的綠色低碳相關學科專業體系、低碳學校創建長效機制。
探索增設“綠色低碳發展”專業碩士學位
《方案》提出推動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增強綠色低碳領域教育貢獻能力和提升校園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三大主要任務。
在推動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學上,《方案》明確了對不同學段的要求,學前教育階段著重通過繪本、游戲、動畫等方式啟蒙幼兒生態保護意識和培養綠色低碳生活習慣;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科學、生物學、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課程教學中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本理念和相關知識,開展學科實踐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鼓勵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校本課程。高校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論述精神等有關內容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增設綠色低碳發展專題,開設生態文明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思政、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綠色低碳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斗桨浮诽岢觯?/span>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市屬高校加強綠色低碳學科建設,具備條件和實力的高校加快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新材料、綠色化工、碳排放權交易、碳匯、綠色金融等新興學科專業建設。鼓勵碳中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依托雙學士/聯合學士培養項目、微專業項目等推動校內外綠色低碳相關領域優勢學科交叉融合,在相關學科專業中增加綠色低碳方向,探索增設“綠色低碳發展”專業碩士學位。
鼓勵部分高校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等,提升綠色低碳發展領域高層次專業化人才培養水平。支持具備條件和基礎的職業院校緊密圍繞首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需要,培養低碳建筑、新能源、環保、碳排放統計核算、碳排放與碳匯計量監測等相關領域技術技能人才。
還要將教師綠色低碳發展教育培訓貫穿師范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并開展形式豐富的綠色低碳發展專題教育活動。要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納入各學段勞動教育中,在勞動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
增強綠色低碳領域教育貢獻能力
針對提升綠色低碳領域的教育貢獻能力,《方案》提出要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契機,依托首都高校人才和科技聚集優勢,支持具備條件和基礎的高校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及北京市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新突破。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綠色低碳領域基礎前瞻性研究和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技術原始創新,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支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圍繞首都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繼續加強緊缺行業人才培養;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開展市場導向的綠色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還要發揮高校社會服務智庫作用,統籌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屬高校優勢資源,重點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高端智庫,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到2025年,70%學校將完成綠色學校創建
大中小學校園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將不斷提升。
根據《方案》,北京將完善學校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置,鼓勵能源資源與碳排放管理平臺建設。開展高校用水調查,加強節水管理,嚴格執行計劃用水管理和超定額累進加價。高校參照合理用能指南地方標準要求提升自身能效水平,引導中小學科學用能、合理用能、按需用能,強化“互聯網+節能”理念,推進5G、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節能減碳深度融合,實現能源資源管理智能化與動態化。
推動開展綠色低碳學校創建行動,到2025年,70%學校完成綠色學校創建,建成10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20家能效領跑者,在高校中試點創建10家低碳學校。
針對新建校園建筑,《方案》提出,新建校園應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等太陽能系統,新建建筑屋頂光伏可安裝面積覆蓋率不低于50%。按照“宜建盡建”原則加快陽光校園工程建設,到2030年具備安裝條件的各級校園實現光伏發電全覆蓋。加快推動學校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
同時,還要持續推進學校既有建筑圍護結構以及供熱、供冷、照明、變配電等用能系統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完成400萬平方米學校存量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鼓勵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增加自然景觀水體等綠化手段,增加校園綠化面積,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