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我有機會采訪到中國高鐵崛起的幕后核心人物——盧春房。
盧春房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實習生 張湘涓 攝
經常聽到身邊長輩們講起上世紀80、90年代乘坐綠皮火車的“慘痛”經歷:為了擠上火車,從車窗爬進去;練成“扒火車”絕技;一票難求、一座難尋,迫不得已躺在車廂過道里……說起這些,長輩們“都是淚”,然后再感嘆一句“你們年輕人趕上了好時候,現在坐高鐵多舒服”。
作為“90后”,我第一次乘坐火車是2009年,離開家鄉去另一座城市上大學。那時也坐過綠皮火車,一路顛簸,車廂擁擠,小推車經過時耳邊一定會響起“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腿收一收”的吆喝聲。從起點到目的地并不算太遙遠,200公里路程,但途中總會因為未知原因停車,最后“況且況且”走了5個多小時才到。
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帶著夢想去往大城市求職,我第一次乘坐了“G”開頭的列車——高鐵。行駛平穩,車廂寬敞,安靜舒適,印象最深的是,350km/h的數字在每節車廂前方的電子屏上跳動,同樣的路程,只用了2個小時15分鐘,相比綠皮火車,縮短了一半不止。
從綠皮車到和諧號動車,再到復興號智能動車,中國鐵路事業從追趕到超越,就在我們這一代人成長尋夢的十幾年間發生。
機緣巧合,2023年末,我竟有機會采訪到中國高鐵崛起的幕后核心人物——盧春房。
很早之前聽說這個名字是在新聞里,那時他的職務是“鐵道部副部長”,如今他出現在北京市十一學校“院士專家講科學——2023年科學教育行動”活動現場,為孩子們講中國高鐵。
和想象中完全不同,這位叱咤鐵路領域的院士并沒有什么架子,講起話來親切得就像一位普通的鄰家長輩。
“我們國家的高鐵線路上是怎么保證沒有異物侵入的?”“高鐵線路是怎么規劃和選址的,會遇到哪些困難?”“高鐵的無人駕駛是怎么實現的?”……講座結束后,一眾“高鐵迷”們留下不肯走,每位同學都帶著疑問期待和盧春房深入交流,并圍著求簽名。
在同學們眼里,這位科學家如“明星”一般。有同學慕名而來,特意帶了相機,為這次和心目中偶像的近距離接觸拍下珍貴的一幕。更有三名癡迷于軌道交通的初中生,一路追隨盧春房從教室走去停車場,左一個問題右一個問題地拋出來,直到送他上了車才罷休。
盧春房為小朋友們寫下寄語。實習生 張湘涓 攝
2023年12月,北京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我們和盧春房約好了采訪,這個地地道道的“鐵路人”有著講不完的鐵路故事。那天在采訪中,他說的最多的是“報恩思想”。這個詞匯聽起來很有年代感,但在他身上能感受到,那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樸素的情感。
因為報恩思想,大學畢業后的盧春房成為學校唯一一個既沒有填報考志愿、又沒有填分配志愿的學生,而是選擇回部隊;因為報恩思想,從來沒有換過單位、跳過槽,在自己的崗位上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干事業;因為報恩思想,抱著極大的決心上了青藏鐵路,并準備扎根在那里干到老,“既然人民給了機會,組織選了我,我義不容辭。”
在青藏鐵路上,盧春房也遭遇過幾次高原反應。但令我動容的是,在他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將近4年時間里,從來沒吸過氧。“一是我當過兵,體質和意志力都是必備的,而且我有點犟勁,覺得當地人能行,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行?還有一點,在那里我是一把手,需要率先垂范,起到帶頭作用。如果我整天吸氧,大家也都要吸,但當時氧氣的供應有限,沒有那么充足。”
“人生不是靠規劃出來的,是一步步實干出來的。”這是盧春房常說的一句話。“有時候,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選擇的,但是需要時刻具備一定的能力,這樣機會來了才能抓得住。”
對于時代機遇與個人命運的關系,他也很清醒。“回首往昔,沒有1977年恢復高考,就沒有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的事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工作成就;同樣,沒有個人的努力,我也會一事無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