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企業深度參與是此次示范區開展人才培養的一大特點,要工學交替培養“生產線上的本科人才”,力爭構建專-本-碩長鏈條人才培養格局。
“本科人才訂單式培養”、中國特色學徒制、跨區域協同培養、“校-企-園”發展共同體……2月21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之際,京津冀協同發展人工智能助力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人才培養的先行先試改革示范園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正式成立。示范區人才培養有哪些特色?如何實現“本科人才訂單式培養”?專業設計背后有哪些考量?記者實地進行了探訪。
13個專業將率先開展聯合培養
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流工程、旅游管理、網絡與新媒體……記者了解到,2024年即將啟動招生的示范區首批設置了13個本科專業。
示范區首批招生的13個專業及聯合培養高校。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不少專業都是聯合培養高校的優勢專業。比如,北京工商大學參與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丹丹表示,在專業選擇上堅持精準對接,遴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科技2個具備完整本碩博培養體系的專業,重點開展數字經貿領域“交叉學科”復合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
中央財經大學參與支持的兩個專業人才培養項目——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會計(數智會計),都是面向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時代對相關領域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關鍵力量的當下,兩個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未來產業發展息息相關。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學院常務副院長林政也表示,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為技術技能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輸入,“通過新技術、新業態在金融、會計領域融合應用的教育與教學,培養適應當今科技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也是項目人才的輸出端,我們需要將人才去向與數字經濟結合在一起,緊跟時代趨勢。”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剛表示,作為示范區依托建設單位,將聯合共建高校、產業園區和行業企業,共同探索專業建設新路徑和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促進科教融匯、“產學研用轉”深度融合,打通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貫通共融的“最后一公里”,構建跨省域、多輻射、實體化的“一園多區”辦學新格局。
人才培養“理實結合”,企業智能產線系統“搬”進教室
記者注意到,企業深度參與是此次示范區開展人才培養的一大特點,工學交替培養“生產線上的本科人才”,力爭構建專-本-碩長鏈條人才培養格局。
編寫程序、利用工業機器人搬運抓取模型、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在西門子(中國)工程師學院的實訓室里,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2022級人工智能學院智能機電技術專業學生王龍和同學任相穎等人正圍著操作臺模擬智能倉儲運輸的相關環節。王龍告訴記者,智能倉儲的實際流水線上,情況更為復雜,對自己而言,如何設計科學合理的路線并編寫程序,讓機械手臂可以順利完成任務,還需要反復練習。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的學生們在實訓室里進行練習。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與此同時,在智能產線實訓室里,學生可以在上課區學習理論知識,隨后立刻進入實操區。“實操區有四套系統,學生可以分成四組,每組一套智能產線系統進行操作。”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院長付麗琴告訴記者,實訓室是學校和西門子共同設置的,其中的智能產線也是西門子的先進設備。
不只是西門子。在各大專業的人才培養合作單位中,華為、京東、聯想等多家龍頭企業赫然在列。與此同時,各大專業的師資隊伍中,也不乏來自企業的知名專家。
華為中國政企科研文化業務總經理王任棟表示,示范區的成立為三地教育資源共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搭建了平臺,同時也為企業參與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華為公司將積極參與示范園區的建設,充分利用華為的資源和優勢,為示范區提供人才、技術、產業生態等全方位的支持,為全國的教育改革輸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對接融合。
示范區以“本科人才訂單式培養”為目標,以中國特色學徒制多主體、多類型、多模式、多層次院校跨區域協同培養為模式,打造“校—企—園”發展共同體,用教育賦能京津冀三地產業發展。
以物流工程專業為例,示范區將發起成立臨空經濟與國際物流產教融合共同體,京津冀物流人才培養聯盟,與中國物流集團、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試點高層次中國特色學徒制,確保“學生畢業即就業”。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