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網站發布公告:8名高校學生擬跨省轉學,1人為轉入、7人為轉出,從北京的高校轉到其他省份高校繼續學業,大部分學生的所學專業也發生...
央廣網北京1月6日消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網站發布公告:8名高校學生擬跨省轉學,1人為轉入、7人為轉出,從北京的高校轉到其他省份高校繼續學業,大部分學生的所學專業也發生了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學生原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都高于擬轉入的相關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在轉學名單中,還有學生從清華大學轉至雙非院校,被稱為“逆向轉學”。那么,跨省轉學需要滿足哪些條件?該如何看待他們的選擇?
北京市教委公示8名跨省轉學的高校學生情況
在北京市教委的公示中,標注了8名學生的考生號、姓名、轉出學校、原專業、錄取分數、批次,及轉入學校名稱、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等。以一位公示學生的情況舉例:其申請從華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轉入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者的錄取分數為638分,而申請轉入的北科大相關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為633分;分差比較大的一位同學,從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實驗班)申請轉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建筑系,前者錄取分數比轉入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高出159分;另外,一名學生申請從清華大學轉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于2023年11月在學校官網上公示了該名學生的轉學情況。
什么情況下,大學生能“跨省轉學”?
昨天(5日)記者聯系了公示里提到的多所院校,有學校表示,一些學生因為身體原因需要轉學,也不排除學生對環境及專業的再選擇。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老師介紹,學生如果想要“跨省轉學”,需自己向轉出及轉入學校兩方提出申請。
這位老師說:“要有原因,要申請,自己跟學校交流、聯系,向每個省的教育廳申請。北京要報北京市教委,雙方一個愿意放、一個愿意接收。錄取只能高分轉到低分,低分轉入高分不行。”
記者查詢發現,此前已經有過高校學生“跨省轉校”。2023年7月,北京市就曾公示過9名大學生申請轉校的情況。在可查公開報道中,北京市教委曾對此進行回應,學生一般應當在被錄取學校完成學業,不鼓勵跨省轉校。但本專科學生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難、特別需要,可以申請轉學。
上述高校老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些父母陪讀,有些離家鄉近,學生轉回本省,或者是身體問題休學了幾年,都有原因和特殊情況。”
另一位高校教師進一步向記者解釋,在學生提出申請后,學校方面還需要進行細致的審核工作:“經所在學校和擬轉入學校同意,由轉入學校負責審核轉學條件及相關證明,認為符合本校培養要求,且學校有培養能力的,經學校校長辦公會或者專題會議研究決定。對于研究生來說,研究生轉學還應當經擬轉入專業導師同意?!?/p>
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闕明坤表示,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制度來保障、支持高校學生“跨省轉學”。他說:“大學生跨省轉學,屬于大學生正常的、合法的教育選擇權的權益范疇之一。如果他有正當、合理的要求,國家從政策上是保障的?!镀胀ǜ叩葘W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如果入學后發現有某種疾病、缺陷、或者確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允許申請轉學。全國各省教育主管部門也出臺了關于轉學的具體管理辦法。”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了六種不得轉學的情形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了六種不得轉學的情形,其中包括“由低分轉向高分專業”“無正當轉學理由”等情形。
闕明坤介紹,第一,入學未滿一學期或者畢業前一年的;第二,高考成績低于擬轉入學校相關專業同一生源地相應年份錄取成績的;第三,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為了保證公平、公正、公開,防止部分學生通過轉學由低分的學校進入一個錄取分數更高的學校。”
對于一些觀點認為,由“高分轉向低分專業”是“逆向轉學”,多位教育專家并不認同。闕明坤表示,給予學生合乎情理的選擇權利,同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闕明坤認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多樣性、選擇性,要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在中國這么龐大的一個高等教育群體中,個體差異非常大,只要符合規定,我們應該予以合理的保障。要看其程序是否合乎規定,例如,是否有過公示,如果符合要求,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選擇?!?/p>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等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個人的成長與評價有多種維度和階段,社會應尊重從個體需求出發的選擇。
他說:“‘逆向’這個方向是怎么確定——從學校角度確定,還是從個體學生角度確定?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他選擇一個適合他的方向,就不是逆向,就是正向。我們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學籍管理上,應該放開更寬的路徑,這是我們培養杰出人才,可以做的非常重要的工作?!?/p>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