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fā)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fā)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臨沂市沂南縣界湖街道中心幼兒園教師 許安安
手機鏡頭里,介允和聰聰正用積木搭著歪斜的“燒烤架”,橡皮泥裹著一次性筷子在半空“翻轉”。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屏幕跟著抖動——這是我慣常的觀察姿態(tài):舉著手機記錄,隔著鏡頭感受孩子的世界,像個舉著望遠鏡的旁觀者,清晰卻疏離。直到那個清晨,張老師帶著煙火氣闖進鏡頭,讓我忽然讀懂《教育的情調》里那句:“教育的藝術,在于讓自己成為孩子世界的一部分。”
一、當鏡頭成為屏障:在 "客觀記錄" 中丟失的溫度
不知曾幾何時,我沉迷于用鏡頭捕捉 "教育素材":看見孩子踩泥坑就準備拍攝 "自然探索行為",發(fā)現積木被冷落就構思 "材料投放策略"。但那個春日的燒烤游戲,卻讓我在鏡頭后陷入困惑 —— 介允和聰聰搭完烤架后,只是機械地重復刷“烤串”動作,直到我隨口說“你們可以去活動室取一些需要的材料”,他們才眼睛一亮,抱來橡皮泥和筷子。當7個孩子圍坐串“烤串”時,我本能地舉起手機,卻看見屏幕里的自己:站在陰影里的拍攝者,嘴角的笑是浮在表面的,而孩子們的目光,始終沒落在我身上。
書中對“冷漠觀察者”的批判如警鐘敲響:“當教師的存在只是鏡頭的延伸,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關注,而是審視。”我突然意識到,那些精心拍攝的視頻里,缺少了最重要的東西——教師作為“共同游戲者”的呼吸感。就像介允后來在繪畫表征里畫的“燒烤店”,畫面里有張老師揮舞著“烤串”的身影,卻沒有舉著手機的我。原來,當我們用技術代替身體在場,用記錄代替情感共振,教育的情調早已在鏡頭的夾縫中悄然流失。
二、張老師的“入場式”:教育情調的生動注解
張老師的加入毫無預兆。她蹲在“燒烤架”旁,突然扯著嗓子喊:“羊肉串、烤鴨腸!新鮮出爐的烤淀粉腸嘞!”正在串 “烤串”的丁子驚奇地抬頭看著張老師舉著“烤大蒜”(橡皮泥球)沖他眨眼:“小伙子,幫我照顧客人唄,那邊的小客人都餓啦!”瞬間,游戲像被點燃的炭火般噼啪作響:商建翔拿起自己的黃帽子當 “扇子”猛扇“爐火”,楊亦辰端著 “盤子”穿梭在“顧客”中間,連沉溺于樹下捉西瓜蟲的的呂晨諾都被吸引過來買烤串。當張老師把“烤馬步魚”(筷子串著長條形橡皮泥)遞給排隊的孩子時,故意壓低聲音:“要不要辣椒或者胡椒粉?”孩子們模仿著她的動作,眼神里跳動著被點燃的興奮。
這讓我想起書中對教師角色的定義:“不是過路人的匆匆一瞥,不是警察的規(guī)則守護,而是帶著教育學敏感的共舞者。”張老師的每個舉動都在詮釋這種敏感:她給商建翔分配 “扇風”任務,暗含對“火與空氣”的科學啟蒙;讓丁子暄 “照顧客人”,悄然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甚至夸張的叫賣聲,都在為游戲注入真實的生活情調。當 15 個孩子在 “燒烤區(qū)”奔跑、歡笑、合作時,我終于明白:教育的情調,藏在教師蹲下來的高度里,融在共同游戲的呼吸節(jié)奏中,顯現在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故事主角”的巧思間。
三、從 “是否介入” 到“如何共在”:在實踐中觸摸教育的溫度
曾經讓我糾結的 “介入與否”,在張老師的實踐中找到了答案。當介允說 “烤串還沒烤好,你們先去別家逛逛”,張老師沒有急于指導 “應該怎么玩”,而是順著他的話茬拓展劇情:“隔壁還有燒烤分店嗎?我們要不要開個 ‘燒烤店’?” 這種 “腳手架勢”的參與,既保護了孩子的游戲自主權,又為經驗生長搭建了階梯。就像書中所說:“教育者的任務是守護童年的可能性,而不是規(guī)定可能性的形狀。”
最觸動我的,是在分享游戲故事時,孩子們都競相分享,介允滔滔不絕地介紹燒烤店的游戲時,臉上洋溢的笑容和眼睛里散發(fā)出的那種閃亮的光芒,呈現出的那種表達自信。 我挨個采訪他們:“今天當小老板最開心的是什么?”“如果明天再開燒烤店,你要增加什么新烤串?”蒙蒙興奮地說:“我想做有小動物形狀的烤串!”我眼睛一亮:“ 那我們今天就可以試試!”這個瞬間,讓我懂得教育愛的真諦——不是居高臨下的給予,而是蹲在塵埃里,認真接住孩子拋來的每個幻想,讓它們在現實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
合上《教育的情調》,久久注視著班級微信群里張老師和孩子們的照片:她拿著帽子邊喊邊扇風,一群孩子簇擁在她旁邊,專注的在烤串,笑得比任何時候都燦爛。照片下面是健翔媽媽在評價孩子們的游戲:“太有情景化,貼近生活、接地氣。”這讓我想起自己鏡頭里那些略顯生硬的“教育場景”,終于明白:真正的教育情調,從不在精雕細琢的游戲案例中,而在教師愿意放下手機,走進孩子的泥坑與烤架,用體溫去溫暖游戲的瞬間。
如今的我,依然會用手機記錄,但更多時候,我選擇把鏡頭放下,蹲進孩子們的“燒烤店”當“顧客”,在泥坑邊和他們討論“怎樣讓泥巴城堡不倒塌”。因為《教育的情調》教會我:當我們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孩子,就會懂得教育不是冰冷的行為分析,而是帶著體溫的生命對話 —— 是張老師喊出“烤淀粉腸”時的神采飛揚,是介允分享游戲時的眼睛發(fā)亮,是每個孩子在教師的熱情共舞中,感受到的 “這是我們的游戲,我們的幼兒園”的篤定與溫暖。
這本書照亮的,不僅是幼兒教育的理念,更是每個教育者的初心:讓我們的存在,成為孩子世界里溫暖的光 —— 不是遠遠投射的探照燈,而是跳進他們的小宇宙,和他們一起發(fā)光的螢火。因為最好的教育,從來都是兩顆心在游戲中的不期而遇,是成年人愿意彎下腰,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見世界的勇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