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廣泛應用,“代寫作業或論文”“篡改實驗數據”等學術造假的新聞層出不窮。怎樣用好AI這把“雙刃劍”?日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發布《關于在學術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領域使用人工...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廣泛應用,“代寫作業或論文”“篡改實驗數據”等學術造假的新聞層出不窮。怎樣用好AI這把“雙刃劍”?日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發布《關于在學術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領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規范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在高校層面打響了人工智能規范應用的“第一槍”。
《意見》從適用范圍、鼓勵使用場景、限制使用場景、違規處理等多維度,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量身定制“使用守則”。在“可為”與“不可為”間,給師生以明確界定,為高校帶來頗具參考價值的示范性解決方案。
在AI技術使用場景的界定上,《意見》提出,教學、科研、論文撰寫等多個環節都成為技術創新的“試驗田”。對于教師而言,借助AI生成教學方案、課程資料,就如同擁有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助教”。對學生來說,利用其進行學習資料整理、文獻綜述撰寫,恰似配備了一位貼心的“學習小助手”。在科研領域,運用AI開展數據預處理、實驗數據分析等工作,仿佛為科研工作裝上強勁的“加速引擎”。而在論文撰寫的語言潤色、格式排版,學術交流的多語言翻譯、會議記錄整理等方面,AI助力工作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意見》在限制使用場景方面也劃出了清晰且不可逾越的“紅線”:嚴禁使用AI代寫論文、實驗報告或課程作業,從根源上杜絕考試作弊行為,守護每一份學習成果的純粹性;禁止利用其生成虛假數據、篡改實驗結果,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學術造假,捍衛學術的神圣尊嚴;在學術評審、署名與貢獻認定等關鍵環節,同樣明確禁止違規使用AI技術,全力維護學術領域的公平與公正,讓學術殿堂始終保持圣潔。
《意見》還明確,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要保護數據安全與隱私,禁止上傳涉密數據和圖片,校內AI工具部署需備案,為數據安全筑起“防護墻”;使用者應主動、清晰地聲明并標識AI的具體使用細節,確保使用過程透明、可追溯,讓每一次技術應用都經得起推敲與檢驗。對于違規行為,學校也將依照相關規定嚴肅處理,絕不手軟。
《意見》旨在規范師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科研及學術活動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的行為,全方位守護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的合法性、真實性與創新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梁旭說:“這就像給人才培養工作安裝了‘智能導航’。學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有了明確指引,并在規范使用中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學習效率。”
今年以來,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全國多所高校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實踐,取得明顯成效。復旦大學于1月發布國內首個本科畢業論文AI使用規定,明確禁止AI參與研究設計、數據分析、文本生成等關鍵環節;華東師范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學生使用指南》,要求AI生成內容不得超過全文20%并需標注;上海交通大學3月發布教育教學AI使用規范,強調教師責任和學生學術誠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