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逐漸開始向家長敞開心扉,愿意主動去聊自己在旅行中的經歷和感受。
這個暑假,隨著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讓孩子走出去“單飛”,成為了不少家長的選擇。夏令營則是孩子們“單飛”最熱門的選擇之一。
當看著曬得黝黑的女兒拖著行李箱從機場出口走出來時,原本以為要沖上來擁抱自己的王娟(化名)發現,這個11歲的小女孩兒只是穩步走來,給了自己一個自信的微笑,眼睛格外明亮。“那一瞬間,我意識到孩子長大了。”王娟說道。
帶上行李獨自離家,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尋找自己;親子短暫分離再相聚,父母們也在“小別離”中學會放手,見證孩子的成長。
孩子們在戶外探險中收獲團隊精神。受訪者供圖
尊重孩子意愿,主題特色的夏令營受歡迎
在把孩子送進夏令營之前,王娟埋頭研究了三十余款產品。她反復征求丈夫、父親的意見:到底該不該把女兒送去夏令營,送親子營還是單飛。“你不跟著去是最好的。”王娟得到了男人們一致的意見,孩子需要脫離溺愛的母親才能成長。
但孩子首次獨自離家,具體去什么類型的活動,還是需要縝密研究的,“不是換一個地方養孩子那么簡單,要有目標”。
彼時,擺在王娟面前的夏令營產品包括西部文史類游學項目,內蒙古草原風光游項目,戶外拓展類夏令營以及海邊風光類旅行等,產品有的超過半個月,有的短則幾天,都需要她一一篩選。
“如果研學的話,我更看重老師的為人,其次才是他的學術成就。”對此,王娟首先放棄了研學營,尤其7月底研學亂象頻出,令她不想在挑選帶隊老師資歷和人品方面費心。其次,她盤算“純享樂的風光夏令營旅行跟家里人在一起更好,也pass(去)掉……”
于是,在女兒的認可下,她最終選定了一款戶外拓展類夏令營。在8天的單飛時間內,女兒會和同齡人一起在專業教練的帶領下,到廣西陽朔的大自然中,體驗攀巖、速降、探洞、溯溪、極限自行車等項目,“希望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體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王娟為女兒選擇的夏令營有攀巖、溯溪等各種活動。受訪者供圖
而對于女兒正值青春期的徐女士來說,沒有選擇夏校、研學類產品也是充分尊重小姑娘的意見。
“初中學業壓力大,作業也多,她絕對不會同意換一個地方上課的。”徐女士苦笑道,這個夏天,她選擇了一個高端的夏令營項目,孩子去到一家位于江蘇省的國際學校,進行國際感十足的夏令營活動,包括飛盤運動、生涯交流以及服裝設計等,“12天的活動期間不允許帶手機,順便戒了網癮。”
另一邊,家里有13歲兒子的老周則選擇了研學類產品,長達18天的夏令營活動中,孩子會跟著專業老師重走“絲綢之路(國內段)”。從西安出發,一路上經過甘肅天水、“河西走廊”四個城市,出敦煌去吐魯番,最后直到帕米爾高原,“是條很有魅力的線路,也很像余秋雨那本書的題目《文化苦旅》。”
做出參與夏令營的選擇,費用也是各個家庭考慮的重要一環。在老周看來,當下,品質中等偏上的夏令營的消費在一天一千元左右,孩子一趟行程下來消費兩萬是中產家庭可以承受的價格。“這是一個量力而行的事,個人覺得培養孩子的途徑是非常多元的,如果難以接受昂貴價格的夏令營,可以帶孩子回老家,或進行鄉村的體驗,也是可以的。”老周說道。
學會放手,家長要更加相信孩子
提到讓孩子單飛,分離是這些參與夏令營家庭都要面臨的“課題”。
酷暑中,孩子去鍛煉會不會發燒?睡覺貪涼會不會腹痛?會不會沒有衣服可換?鞋子濕了怎么辦……一邊為孩子收拾行李,這些問題一邊在王娟的腦子里涌現,她剛塞上一件泳衣,想了想,又塞了一件泳衣進去;把陳皮等防止積食的泡水草藥準備好,合計了下,又塞上了一個可以加熱的水壺;“水果不能吃冷切的,如果吃整個的怎么辦?”王娟又給孩子帶了把瑞士軍刀。
“跟搬家似的。”直到女兒說自己根本拿不動這么大的行李箱,這位事無巨細的母親才恍然發現,11歲的女兒已經不再聽從她的指示了。“她自己把行李重新過濾了一遍,最后整理了一個背包和一個可以登機的手提行李箱。”
默默打開女兒的行李,王娟也收獲了驚喜,“防蚊藥、衣服這些能想到的東西她都帶了,還把陳皮分成了8個小包裝,這是每天喝的量。”她發現,沒有自己的嘮叨,女兒也可以做得很好。
對老周來說,前幾年雖然正逢疫情,孩子還是參與過單飛的夏令營活動,此次“絲綢之路”之旅可以說第一次和父母分別那么久,也是第一次要去那么多的城市。
在孩子出去的這些天里,每天晚上抱著手機等著老師在群里發照片,是他們夫妻倆的常態。
“主要是媽媽擔心,每天都在想,天這么熱,有沒有提醒孩子多喝水?孩子知不知道擦防曬?”老周回憶,每天晚上收到照片,看到孩子們的笑臉他就格外開心。
同時,他也在努力說服自己,“既然選擇了它就選擇相信。在這個過程中,要么他被照顧得很好,要么他發展出了照顧自己的能力。”老周也在反思自己,“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也許家長在他身邊參與很多,反而制約了他的發展。”
放飛自我,孩子收獲了自信、獨立與成長
一邊是父母“兒行千里的擔憂”,另一邊卻是孩子們放飛自我的旅行。“你出去玩了這么多天,想念父母嗎?”對于記者的提問,參加國際夏令營的13歲女孩樂樂說道,“還行吧,中途會給我們手機,跟家人報個平安。”在她眼里,和伙伴們、留學生小老師們交流得太好了,“他們太酷了”,每天的活動豐富到讓她沒有時間想念父母,也沒有時間想念手機。
12天的行程仿佛“一晃而過”,如今待在家里,樂樂才有時間慢慢回憶和大家相處的點滴:那些她聽到的學長故事,那些和小伙伴完成的作品,那些學到的理論知識。“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去嘗試不同類型的夏令營。”樂樂笑著說道。
王娟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長,“感覺不一樣了。”這些不一樣不僅體現在孩子手腕上曬出的白白的手表印兒,還有她眼睛里透出來的從未有過的自信和堅定,“因為挑戰了很多極限類活動,她對自己的身體更自信了,對能力自信了。之前很多事都是媽媽包辦,現在她更獨立了。”
拿著孩子在巖壁上攀爬的照片,王娟問女兒,“你不怕危險嗎?”女兒淡定地回答,“感知的危險是百分之百,實際的風險是零。”
老周也感受到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長。這次單飛之旅,兒子和同伴結下了很好的友誼,即便已經各自到家,他們還會互相聯系,互寄禮物,“天南海北的都有”,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逐漸開始向家長敞開心扉,愿意主動去聊自己在旅行中的經歷和感受。
有一天,坐在客廳里,老周突然聽到兒子對母親說,“我覺得這幾年,你們對我的教育還是很成功的。”這句話,這幾天,一直在老周的腦袋里反復琢磨,“也許,到陌生的環境,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他找到了自信,更好地認識了自己。”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