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舉辦教育專場論壇。
如何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數字化轉型?產教融合育人體制還有哪些方面待改進? 8月7日,在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教育專場論壇上,專家學者、院校和企業代表就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話題分享了各自觀點。
8月7日,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舉辦教育專場論壇。
產教融合難題根源于院校和企業的屬性差異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創新改革發展的熱點,也是難點。”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霍麗娟指出,當前,產教融合還存在著一些難題甚至壁壘,根本原因是在教育與產業互動中,院校和企業分屬于不同的部門。院校屬于教育部門,企業是經濟部門,兩者都有各自的邊界,組織的目標、管理、任務以及追求的價值也都不同。
她指出產教融合中確實面臨的四方面問題,一是政策執行進程中,多部門共同參與存在的一些壁壘;二是合作過程中,部門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運行方面出現的問題;三是資源匹配校企合作過程中,涉及利益分配,以及激勵、獎勵、補償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四是在產教融合實踐探索中,在質量監測、評價監督方面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舊有機制下,很多企業在參與辦學上積極性并不高。在參與職業教育方面,企業應如何平衡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論壇上,京東物流集團教育產業平臺部總經理范廣輝指出,要把企業的真實技術和技術產品解耦成適合學校老師教、學生學的課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資源,而且這個過程相當漫長。但從企業長期戰略而言,產教融合又特別有價值。企業短期有一定投入,但從長期來看,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提供大量人才支撐,可以讓企業走得更遠。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今年5月1日起施行。霍麗娟指出,其中特別對企業的主體作用提出了具體規范,企業可以以知識、技術、設施設備等管理要素參與辦學,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指明了路徑,并在相應激勵機制、權利義務方面也進行了明確。“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了優惠政策、激勵機制等很多支持。”
改變校企合作邏輯,院校要與行業“無縫對接”
對于當下部分院校層面存在的對產業創新服務程度不夠、貢獻度不足問題,霍麗娟認為,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要改變校企合作基本邏輯,院校應主動從戰略發展層面上與企業進行合作。“院校和企業的合作一定是資源匹配對接,包括在合作關系進程和發展中應該是共生進行合作和發展。”
這就對院校的內涵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霍麗娟進一步解釋,從資源匹配對接層面,院校正在根據國家新出臺的專業目錄設置專業,與企業需求更加匹配和對接;在技術創新層面,院校如何與企業共建平臺,共同創新技術研發的機制,讓更多的技術課題、研究成果可以在企業生產中進行轉化,也是當下職業教育不斷提升的重要維度。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如何與行業“無縫對接”?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校長宋國華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據悉,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成立了應用科技學院,開展職業教育的探索。
“專業應該與市場結合,把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將傳統專業附加于信息化和智能化。”他介紹,學校首先對專業進行了適當調整,主要做了兩個融入:融入行業、融入國際。
其中,融入行業是指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有“名師一堂課”,請企業名師、技術人員、高管來學校講述企業前沿知識和應用前景,以及職業規劃;二是請高校教學名師等為學生講如何利用四年做好人生規劃。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名師一堂課”外,企業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包括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習實訓等。
融入國際是指學院所有專業都有國際化合作項目。“實施2+2+1、3+1+1、4+1的中外聯合培養分段式的學分互認模式,使學生既了解國內市場情況,又知道國際現狀和前沿知識,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競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宋國華說。
培養數字化創新人才首先應改革培養模式
數字化新業態催生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技術、新規范、新場景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如何培養適應數字經濟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話題。
宋國華介紹,嘉華學院主要遵循了五個方面:一是國際化辦學理念,確立了國內學習+國外學習+企業實習的本碩各階段、各層次的人才培養路徑;二是國際化師資,培養過程中有學校既有的師資,有企業的師資,還有國際院校的師資; 三是國際課程,主要是對現在的課程進行改造,引入國際合作院校最先進的課程和理念;四是國際化教學,既凝練國內傳統教學方式,又借鑒國外教育方式,中西結合;五是對教學環境進行改造,進行智慧校園建設。
對于數字化人才培養,范廣輝表示,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際化企業,數字素養是最核心,或者說是未來企業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數字人才又是支撐整體最重要的因素。
作為國家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京東物流在職業教育領域做了不少探索。范廣輝認為,數字化人才培養或者產教融合培養數字化人才有幾方面需要協同,首先是“掀起一場數字化的課堂革命”,他解釋稱,“要把傳統的實踐教學與企業實操或實際經營結合,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可能人才培養質量也會高起來。”
此外,還要培養數字化的名師。對于很多老師來說,數字化挑戰很大。范廣輝坦言,他們在校企合作中發現,老師在新型企業技術浪潮的席卷下有很多不適感,他們也在尋求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讓老師更容易教,搭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場景。此外,他提到,應鼓勵真正的數字化企業、龍頭企業融入教育。
霍麗娟指出,各層次人才培養的結構、質量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融合,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重建學習空間,同時也要重塑師生關系,把企業真實的項目和任務轉化成教學資源。另外,建立起教學資源轉化的機制,同時也要去打造職業教育的智慧平臺。
同時,在人才培養進程中,要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要考慮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領,培養出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