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的第四場新聞發布會,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效。發布會主會場設在教育部,分會場設在湖北省。本場發布會依然采用“云發布”...
教育這十年
發布會
6月14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采訪活動的第四場新聞發布會,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成效。發布會主會場設在教育部,分會場設在湖北省。本場發布會依然采用“云發布”的形式,全程線上發布。快跟小育一起去看看吧——
(教育部主會場)
(湖北分會場)
(媒體記者線上參會)
發布會上,洪大用司長介紹了研究生教育十年改革發展成效,跟小育一起來看——
今年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十周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兩周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確要求“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堅持‘四為’方針,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這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堅決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工作主線,先后實施兩輪綜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國,整體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向研究生教育強國穩步邁進,取得歷史性成就。
01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鑄魂育人走深走實
十年來,研究生教育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通過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等重點舉措,切實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建設顯著增強,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得到加強,博士、碩士學位點布局不斷優化、數量穩步增加,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半p一流”建設高校的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由建設初期的9所增至37所。
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全面深化,先后印發全面落實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意見、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等政策文件,推動“導學思政”,充分發揮導師的第一責任人作用。
研究生黨建工作不斷強化,自2018年起連續開展兩批“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和“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遴選培育工作,示范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
研究生課程思政全面加強,2021年評選課程思政示范課99門、教學名師和團隊99個,強化示范引領。
研究生愛黨報國信念更加堅定。在慶祝建黨百年、舉辦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等重大歷史關頭,廣大研究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實際行動展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02
以服務需求為導向
結構類型更加優化
十年來,研究生教育緊密服務“四個面向”戰略部署,持續完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輸送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中國特色學科專業體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中醫等一批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工程專業學位類別由1個調整為8個,形成了涵蓋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47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專業目錄,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為進一步支撐知識創新、科技服務和產業升級,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新版目錄即將印發實施。
分類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在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5.8%增至9%,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同等重要、分類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重點學科領域不斷加強。理工農醫類一級學科博士點從2012年的1944個增至2575個;“雙一流”建設中,理工農醫類學科占比達78.5%。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持續加強,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冷門絕學”得到傳承發揚。
在國家急需領域主動布局人才培養項目。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規布局集成電路、公共衛生等人才培養專項,今年還將繼續部署相關專項,有目標、有重點、成建制地培養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采取專門措施加強黨的建設、中共黨史、考古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急需學科建設。研究編制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包括中華早期文明、國際傳播、量子科學與技術、高端裝備等數十個急需領域,近期即將印發實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續增強對國家急需學科專業的響應能力。
在交叉學科領域創新機制。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出臺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對交叉學科發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個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雙碳等700多個交叉學科點。
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博士點占全國的27.6%;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政策傾斜支持,促進西部地區博士授權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達到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放管相濟,更加靈活,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周期由10年縮短為5年,放權32所高水平大學自主設置學科專業,賦予所有單位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二級學科自主設置權限。十年來,各單位自主設置了近5000個二級學科點,通過動態調整主動撤銷了1700多個學位點,約占全國學位點總數的10%,存量結構不斷優化,快速響應需求能力顯著提升。
03
以提高質量為核心
培養改革全面深化
十年來,研究生教育堅守質量生命線,培養機制改革不斷深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加強,教育質量整體上顯著提升,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切實增強——
全面建設質量保障體系。印發加強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規范研究生異地培養等文件,完善質量保障制度體系。2019年以來深入開展“學位擠水”行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強化質量監管。持續開展學位點合格評估,2014-2021年撤銷103個學位授權點,196個學位授權點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力度,導師和研究生的質量意識不斷提升。
分類培養模式持續創新。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堅持開門辦研究生教育,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培養,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水平企業聯合培養的格局逐步形成。認定建設了108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探索了農業碩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帶動全國高校建設科技小院300多家;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四證合一”培養模式得到用人單位和研究生的廣泛認同。
導師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導師隊伍由2012年的29.8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萬人,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升。構建了國家典型示范、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助力導師能力提升。
課程教材建設全面加強。組織專家編寫出版各學科專業《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共計1500多門課程,為各學科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指導。在2021年首次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中,評選出研究生優秀教材48本。
學風建設持續加強。會同中國科協連續10年面向新入學研究生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弘揚科學家精神,視頻上線后年均點擊量突破1000萬人次。
科研貢獻更加突出。近年來新增院士和國家科技三大獎第一完成人中,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為在讀研究生,超過30%為在讀博士生;嫦娥飛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航母入列,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04
以追求卓越為目標
一流大學體系加快構建
“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了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半p一流”建設各項工作有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帶動一流大學體系加快構建——
黨對高校的領導全面加強,建設高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推動黨的建設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
引進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從2015年的60%增長到2020年的72%。持續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進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學者。
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招生選拔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培養模式更加多元,培養大批基礎學科人才和高水平復合型工科人才。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增強。建設高校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方面連續取得重要突破,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并網發電、自主研發國內第一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研制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發我國首款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建設高校已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3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的主要支持單位中,有11個來自建設高校。
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多個高校智庫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和培育單位。建設47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馬藏、儒藏、清華簡等一批重大學術研究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
高水平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深化,舉辦碩博層次合作辦學機構71個、合作辦學項目276個,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生物醫學、環境生態等領域組建數十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引領帶動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雙一流”建設引領帶動各地建設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學和1387個地方優勢特色學科,高質量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正在形成。經過不懈努力,首輪建設總體實現了階段性目標,若干所高校逐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材料科學與工程等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鑄就輝煌!研究生教育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于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得益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生教育戰線的共同努力。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深刻認識到,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相比,與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期盼相比,與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相比,研究生教育還有巨大的努力空間。新的趕考路上,我們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教育自信,增強歷史自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知重負重,奮力前行,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扎實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體系,不斷開創研究生教育事業新局面,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經驗做法
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北京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大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推動學校研究生教育邁上新臺階。
一是堅持因材施教,暢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本土化路徑。扎實開展強基計劃、數學英才班、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設計“3+X”本研貫通培養方案,學習成績優異、科研訓練成果顯著的學生,可在本科三年級結束時直接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每年為本科生提供近500項高質量研究課題,學校各類重點實驗室和其他科研實驗平臺向本科生開放。
二是加大資源投入,強化對基礎學科的支撐保障。給予數學、基礎醫學等國家急需、人才培養基礎好的基礎學科招生計劃增量支持。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崗位獎學金體系,提升基礎學科人才科研專注度。在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穩定支持基礎學科。
三是堅持破立并舉,激發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潛力和活力。建立健全博士生創新成果綜合評價體系。設立“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未名學者計劃”,提供科研經費和研究指導支持。以深化新文科建設為抓手,努力培育北大氣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
四是深化學科交叉,充分發揮“催化劑”作用,推動基礎學科的前沿創新。打造“區域與國別研究”“臨床醫學+X”“碳中和核心科學與技術”“數智化+”等學校層面的學科交叉平臺。設置數據科學與工程、整合生命科學、納米科學與工程等一級交叉學科。以數字人文建設為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促進文理大交叉、大融合。
五是堅持“四個面向”,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平臺,提升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水平。強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牽頭開展數理化生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專項籌備工作。加強與各類國家級科研單位合作,發揮懷柔科學城等重大項目平臺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功能。
自主培養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
卓越工程師
清華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華大學服務國家需求,扎實推進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是肩負國家使命,積極打造工程師培養的清華品牌。設立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面向創新創業的電子信息創新創業項目,適應能源發展戰略趨勢的能源互聯網項目,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國際核電人才項目、航空發動機項目,跨專業領域的超精密技術、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項目等,加快培養“高精尖缺”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
二是堅持一流標準,形成匯聚合力、自主培養的清華方案。近十年來,清華大學先后與全球知名高校合作開設了25個聯合培養學位項目。2017年,清華大學與三大核電集團合作開設“核電工程與管理國際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三是深化產教融合,構建產學研用互通互促的清華機制。2021年以來,清華大學在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核心關鍵領域與近50家重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加強研究生在實踐基地中的真刀真槍歷練,提升研究生發現真問題、解決大難題、定義新命題的實踐創新能力。
四是加強資源統籌,創新以中心管理為主的清華模式。學校加強跨院系、跨領域的資源整合與統籌,創建匯聚資源的“中心制”管理模式,成立校級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心、工程管理碩士教育中心,構建起集約資源、高效管理的工程人才培養管理體系。
在服務發展中展現湖北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擔當
湖北省教育廳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聚力打造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一是堅持一流目標,構建一流大學體系。2017年以來,省財政每年投入30億元專項經費,支持7所部屬高校32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和17所省屬高校29個國內一流學科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建立學科分層建設體系,實施“世界一流學科培育行動”“國內一流學科爭創行動”“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行動”等“三個行動”,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和方向爭創一流。
二是堅持內涵特色,優化學科專業結構。2021年,出臺了推進新時代湖北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35條措施。湖北省高校加快優化重組學院、學科布局結構,多所高校組建了網絡安全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新興學院。2021年11月,省教育廳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布局的相關文件,實現了5個萬億產業、10個五千億產業、20個千億產業集群均有一批學科專業緊密對接。
三是堅持“四個面向”,深度融入發展大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集成電路、網絡空間安全、關鍵軟件、生物育種、考古學等領域,承接實施國家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5個。高校現有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2個國家大科學設施和18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博士服務團”活動,10年來,引進人才智力支持2700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2650場次,培訓20多萬人次。實施“百校聯百縣高校服務鄉村科技振興行動計劃”,確定1502個高校科技支持服務鄉村振興項目。
專家點評
我國研究生教育的10年飛躍
楊衛
一、規模凸顯,為民族騰飛開辟人才庫容
近十年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體現在博士生規模的壯大,尤其是STEM(對應于我國的理工農醫)博士生規模的壯大。在以研究國際關系聞名的美國喬治敦大學,有一個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該中心在去年8月發布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目是“中國在STEM博士發展上大大快于美國”。報告披露:當前美國大學每培養2名STEM博士,中國大學就要培養3名;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延續下去,到2025年,中國就能夠培養美國兩倍的STEM PhD博士。該報告同時指出“考慮到中國對中美之間高等教育和高技術競爭的投入力度,關于 STEM 博士培養規模這一差距可能會削弱美國的長期經濟和國家安全?!?同時該報告也表示“一個國家培養的博士人數僅是在STEM領域未來競爭的一項指標 ”。我國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應該是我國成為世界教育大國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與我國成為世界學術產出大國相伴而行。
二、重視質量,為求是創新注入攀升動力
上述的規模擴大是在重視質量的前提下完成的。我國在2007年就啟動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工程,使得培養質量穩步攀升。采取的主要步驟有:
(1)審慎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增長,2010-2021年期間的學位授予年增長率比之前的30年增長回落10個百分點以上;
(2)推動質量監控,對學位的審核逐漸從反映師徒關系的導師許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導師的導師組許可制,再到嵌有盲審環節的學科許可制;
(3)每個授予學位的人均學術產出逐漸攀升。
今后,應該從加強對學校、學科品牌的榮譽建設,加強個性化培養措施等方面來進一步提高質量。
三、體系構架,為學位制度打造四梁八柱
在過去的十年,我們的學位制度得到了大發展,四梁八柱都立起來了。這表現在:
(1)學位法已列入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目前已進入國務院審議階段;
(2)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學科與專業教育的雙輪驅動,并從純學科延展至交叉學科;
(3)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完成,成為學科和專業學位評估的出發地,國際著名教育排名機構,如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開始嘗試以我國的學科體系來進行學科排名;
(4)雙一流建設啟動并完成第一期,成為各大學發展的最強音;
(5)放權與規范并進,形成階梯性的研究生教育自主辦學體系。
上述進展體現了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體系的逐漸發展成熟。
來源:微言教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