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一過,虎年春節便在湯圓香、花燈俏和中國情人節的浪漫中畫上了甜美的句號。這個春節,懷舊與新潮并存,元宇宙和冬奧風共舞,古典的精致與現代的炫酷、“小家”的親情和“大家”的激情共同烹制進了...
編者按:
元宵節一過,虎年春節便在湯圓香、花燈俏和中國情人節的浪漫中畫上了甜美的句號。這個春節,懷舊與新潮并存,元宇宙和冬奧風共舞,古典的精致與現代的炫酷、“小家”的親情和“大家”的激情共同烹制進了“年味”。讓我們在作家張永祎的文章中,共同回味“年”的多重滋味。
年味,就是過年的味道。有史以來這個味道都是從舌尖上開始的。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爭先恐后地去采購年貨,小的時候,大街小巷的此情此景歷歷在目。當年縣城的商品并不豐富,關鍵是家庭收入也不寬裕,一日三餐四季都很平常,只有等到過年時候,有點想法才能滿足,包括有饅頭、肉圓、魚圓、花生糖和炒米花糖等,既然過年與有好吃的劃上了等號,那么我們一年巴到頭,盼的就是過年,那時對此一直都充滿著由來已久的期待,而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各種商品極大豐富,收入水平也水漲船高,基本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等到過年才能實現愿望。現在只要你需要,可以隨叫隨到,甚至都不需跑到商店去,在手機上下個訂單,就會秒送上門,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天天過年。這同時也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原來與日俱增的迫切期待因此變得懈怠了,那種眼巴巴翹首以盼的熱情,也變得沒精打采了,那么年味感覺淡了,也就在情理之中。當然還可能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以前的過年氣氛都是忙出來的。每家每戶都要忙里忙外,又要蒸饅頭,又要灌香腸,又要炸肉圓、魚圓等,基本從臘月就開張,陸陸續續、浩浩蕩蕩地忙過去,一直忙到三十晚上,才能歇下來妥妥地吃頓年夜席,所以許多老人都稱過年叫忙年,其意不言自明,而現在過年的東西商家都給你準備得好好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甚至年夜飯下館子也成了司空見慣,前幾年飯店年夜飯因此生意爆滿,稍遲一點就訂不到位子,要訂也可以,但開價更高。只是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人家不愿出門,但又另辟蹊徑,學會了預先定制,通過外賣上門服務,把做好的一桌飯菜,直接打包送到自家的餐桌上,如此“不勞而獲”,如此坐享其成,肯定不會有那種時不我待的匆忙感,既然沒有行動中的風景,那也就肯定沒有行動中的年味了。
圖源:視覺中國
我們家鄉當年住的都是平房,一條邊有七八家,“遠親不如近鄰”,大家平時相處非常和睦,彼此也非常關照。過年時,免不了互相串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家有什么,他家有什么,高興起來,大家還會聚到一起鬧鬧,你家出個燒豬肝,我家出個炒腰花,你家煨個雞湯,我家燒個排骨等,百家菜,百家宴,百家吃,百家歡,不亦樂乎,何樂不為,而現在的城市里,到處都是鋼筋水泥的叢林,高樓大廈,巍峨挺拔,但各自回家,只會關門大吉,人們稀缺的相識機會,多半只能在穿梭往來的樓道里,相逢一笑也許就是認識的開始,但常常是擦肩而過,視而不見,同住一樓十幾年不了解,甚至連對門都不認識,而一旦到了過年這個熱鬧的當口,旅游的旅游,回老家的回老家,整個樓道卻反而變得冷冷清清,何來氛圍?即便是社區間或組織一些活動,但許多人也裹足不前,更愿意待在家里,這樣只能與電視為伴,吃了睡、睡了吃,如此反復,直至假期結束,有的人甚至一天都不下樓,他們自己不熱鬧,也感受不到熱鬧,自然會在對比中深感大城市的年味,比不上小城市里的熱烈,每每對此感嘆系之。
記得當年我們家只有一臺12吋的黑白電視,平時看看完全可以對付,但到了春晚這種萬眾矚目的事情上,圖像的清晰度、色彩的還原度以及聲音的傳真度,就顯得不夠格了。于是,我們早早地就與有大彩電的人家掛好鉤,屆時準備到他們家去蹭電視,這個人家倒也非常客氣,知道周邊鄰居都會向他家靠攏,三十晚上早早地就傾其所有,把凳子呈扇形排開。早去的可以輪到好位置,遲來的就差點,最不堪的就是站在后排。好在一屋子人,氛圍都是一樣。大家邊看節目邊議論,互相影響,互相啟發,應該說,當年人們對包袱感應的靈敏度水平不一,有的已經笑得不行了,有的還不知為何而笑,這時就會有人自告奮勇地當起了“二傳手”,對包袱的內容做進一步詮釋,通俗易懂,一下就把氣氛點燃,引爆全屋,有人笑過了一次,這次接著笑,沒笑過的,剛剛取得真經,也會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直捂肚子喊疼。我對張明敏當年在春晚上唱的《我的中國心》印象頗深,記得他戴著個眼鏡,穿個中山裝,個子矮矮的,卻很結實,一出場就不同凡響、器宇軒昂,更讓人意外的是,從他的嘴里居然發出如此低沉的優美音色,而且歌曲一出口,就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共情力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春晚的視覺盛宴,人們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最初是跳舞、卡拉ok的比肩繼踵,現在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甚囂塵上,科學技術的一日千里,帶來了審美需求的色彩斑斕,人們自由切換的自主意識和選擇能力也越來越強,即便是在看春晚同時,也不忘把手機抓在手中,只要逮著機會,就會不失時機地看上幾眼,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
其實對于年味的概念,最早來自于農耕文明的文化價值觀,很多民俗、民風都是歷史的積淀,日漸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也就是說,現如今,哪個地方對此表達得越明顯、越充分,哪個地方的年味就越濃郁:有時是一條小巷子里的特色風情,有時是一條馬路上齊刷刷的紅燈籠,有時是高懸的中國結,有時是門前的“福”字貼,有時是一個個交互的壓歲錢,有時是對未來充滿期盼的紅春聯,這些浸潤在博大精深傳統氛圍中的年味,是許多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的記憶,早已被刻進骨子里的風景。
圖源:視覺中國
今年的春節,年味在元宇宙的這一端也折騰出了另外一番景象。所謂元宇宙,指的就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又獨立于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是映射現實而又不同于現實的在線世界,雖然是剛剛開發的處女地,但同樣是有聲有色,栩栩如生,特別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于這個由數字構成的通透世界,在這個春天里越發變得眼花繚亂。到這時有必要對這個時髦詞做點解釋,它最早來源于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作者通過描繪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給現實世界中的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賦予了一個虛擬分身,人們通過控制這個虛擬分身來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現在元宇宙對應著云游戲、VR等產業,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今年春節許多人利用數字接口、VR等科學技術,嘗試著進入沉浸式體驗的數字世界,切換成另外一種身份,興致盎然地體驗著第二種生活,品嘗著一種新的年味。這也就證明,我們對于年味的理解,不能故步自封,應該與時俱進,要不斷地吸納、切換和接受新的內容。
每每到了大年初一前后,越來越多的年味都生成在短信和微信里,來自四面八方的祝福風起云涌、洶涌澎湃,大家都滿懷深情互致祝愿,不管是至親好友,還是泛泛之交,一聲問候就是一種惦記,一次祝福代表一份心愿,這顯然已與以往走親訪友的畫風大相徑庭,許多人深感失落,覺得年味有點淡了。但他們沒有注意到,一種屬于互聯網時代的年味卻悄悄地變濃了。我們對互聯網時代的年味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完全站在傳統的角度,不停地討論年味淡了的問題,而對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現代年味置若罔聞。過去快樂很簡單,現在簡單很快樂。我們要高度重視傳統的年味,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不斷發揚光大,也要能夠置身當下,適應時代的發展,細細地咀嚼和回味那些更符合互聯網思維的年味。
在新春祝福的滾滾洪流中,許多人非常看重文字的力量和魅力,因為獨特表述的文字總是伴隨著具體的情感,發自內心的真誠要比同一模式的表情來得更有針對性和親切感,但現在許多人都喜歡通用一個表情,滿世界的群發,不管對象、不管需求、不管差別,一發了之,有時甚至自己也發混了,不知道究竟有沒有發過,同樣的表情還能一發再發,我就有幸一口氣收到同一個人同一個表情若干次,究竟是他熱情似火,還是心不在焉,確實不得而知。問題是大家都這樣做了,你如果不跟上,也好像落伍了,自己也選擇了幾個比較漂亮的表情,也嘗試著開始了祝福之旅,但好像效果不佳,事后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人對這種敷衍了事的方式無法接受,細細想想,這種以一對多的方式,隱隱之中好像確實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其實,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確實要理解便捷對于快節奏社會的重要意義。如果一點問候都沒有,好像對感情太慳吝了,只要能發,就代表一種主動的問候。但關鍵是總要把問候的對象寫清楚吧,這也是起碼的尊重。要不然,讓人們怎么接單呢?
現在許多人深感年味不明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因為注意力分配不集中所致。今年恰逢家人身體不適,春節基本都是在醫院與家之間度過的,對過年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一味地忙于應付,未能發現身邊的新穎和新鮮,就像在平常的日子一樣,沒有注意年味,當然也就品不出年味。要不是因為有次公交車坐過了車站,就連與大街上的年味也會擦肩而過,可當自己一下子置身于中國紅之中,這才感覺到年味原來已經是如此地迫在眉睫。我們眼里看到的、耳里聽到的、嘴里吃到的,到處都洋溢著撲面而來的過年感覺,可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地去體會,這一切又都是圍繞我們心里所想展開的,情之所系,情滿人家,這也許才是年味的重頭戲。舉家團圓,是這時最簡單也是最期盼的幸福,世界最美的風景都不及回家的路,哪怕是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只要能夠回來,就是高興的事,即便不能回來,哪怕是通過視頻電話,大家濟濟一堂,歡樂團聚,其樂融融,興高采烈,也會把共同辭舊迎新的氛圍立刻拉滿。
圖源:視覺中國
記得在年三十晚上,回到家中,看到母親在包餃子,如此熟悉的情景,忽然心頭一熱,又好像重回孩提時代。我趕忙過去幫忙,一起參加包餃子,過年的感覺一下子就從頭到腳煥發了開來,變得神清氣爽。我把每個餃子餡都塞得滿滿的,希望把所有的美好祝愿都包到里面去。按照母親的要求,先把水燒開,然后再把餃子小心翼翼地放下去,待水再開后,又澆了幾次水,看著在火熱生活中一個個浮到水面上的生龍活虎的餃子,趕緊拿起漏勺,把它們連同兒時的記憶一起打撈了上來。垂涎欲滴雖早已按捺不住,恨不得立馬就能狼吞虎咽,只是因為餃子剛出鍋,太燙了,我們只好繼續按部就班地魚貫而入,但今年的餃子好像特別充滿靈性,即便是到了肚子里,依然還有那種虎虎生威的意思。后來,我想了想,這是在吃的餃子嗎,肯定是呀,這不明擺著嗎,但可能也不全是,大家都明白,餃子代表著一種年味,這種年味的背后分明就是親情,親情的濃烈處肯定就是年味的井噴點。
在過年的時候,諸如此類的富有儀式感的符號,都深蘊著情感的力量,說到底,情感才是年味的本質所在,對家人如此,對其他人也是如此。大年初一呼叫滴滴,碰到一位司機,當時就在我出發地附近,他打電話告訴我,因為單行線不能直接回頭,希望我跑一段來找他,我說好啊!但也許是對地方不熟,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于是無奈中,只得請他繞一圈來接我,他對此很有意見,見面后便指點告訴我,就在近處,然后就是一通發泄,后來他覺得在大年初一如此數落客人,好像有失禮貌,也不太妥當,隨后語氣逐漸變得和緩了起來,當時我們都沒吭氣,看到節日還不休息,覺得他很辛苦,賺錢不易,對沒有達成他的愿望,我所能做的就是表達歉意,這下他反而顯得更不好意思了。我們也因此回到了互相理解的軌道上來,最終互道尊重,互致祝福。事實上許多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并不在事情的本身,主要是在于主觀的不當反應,好像通過這件事,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具體。我們知道,在過年的時候,大家都不希望破壞這種祥和美好的氛圍。通過這個用車的小插曲,更能彰顯出“和為貴”的大文化。同樣,我們在醫院里,看到那些在節日期間還堅守崗位的醫生和護士們,認真負責,和風細雨,細致體貼,一絲不茍,不禁心存感激,由衷敬意,所以年味,并不是什么特別的東西,也許就是從人與人之間格外地善解人意中揮發出來的,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那種溫暖如春的感覺。
許多年味表面上好像是淡了,而從深層次的角度看,卻以另一種方式變濃了,這就是那些與史共存、與時俱進的不同景象。對于年味,我們不要總是用一種概念來命名和強調,要善于不斷拓展,并收兼蓄。年味不僅有古色古香的古典感覺,也會有驚艷絕倫的現代時尚,不僅有琳瑯滿目的外在風光,也有洶涌澎湃的內在熱情。對于我們來說,就要把握好手中的調控器,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不同的頻道,可以看直播,也可以看回放,各取所需,美美與共。
年味,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不負每一份美好。特別是今年新春與北京冬奧相遇,冰雪閃亮的中國年不僅提供了唯美浪漫、空靈簡約的紅色迎春曲,也奏響了玲瓏剔透、風馳電掣的冰上歡樂頌。那種純凈的感覺,那種熱烈的氛圍,伴隨著三億人積極參與運動的冰雪情,好像讓每一個生命,都能領略到從未有過的激情體驗和高維瞬間,這個春節確實帶來了全新的不一樣的味道!
作者簡介:
張永祎,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江南文化學者,曾受邀做客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文明之旅》欄目,講授“夢里水鄉江南鎮”。著有《與我有約》和《水做的江南》等。系江蘇省首屆紫金文藝評論一等獎獲得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