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雙減”政策落地,職業教育迎來發展黃金期,修訂后的未保法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敘事中,個體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安放自己?年末我們邀請教育學者、...
親愛的2021年:
作為一名法治副校長,我常常思考,我們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司法產品反哺社會?在校園普法中,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今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庭受理的一個涉未成年人網絡行為的民事案件。一個12歲的孩子,用母親的賬號在一家網絡平臺上打游戲,這時平臺上有一個陌生的賬號跟他聯系,問他“同學你要充值買裝備嗎?”孩子說“需要呀,但是爸媽給的零花錢少,買裝備的錢不夠。”于是這名陌生人就引誘孩子,以幫他買裝備為由加微信。
孩子很單純,在陌生人的誘導下加了微信,對方給了他一個二維碼,讓他用母親的賬戶掃碼。最后,不僅數萬元被劃走,其母親的個人信息也被泄露了。孩子母親發現后起訴游戲平臺,以游戲平臺在開展網絡游戲時未盡到監管義務為由,主張賠償損失,并提交了大量的微信截圖證據。
顯然,孩子遭遇了詐騙,此次用戶起訴平臺也是典型的網絡新業態下衍生的民事案件。最后,在審判團隊的調解下,雙方達成和解,網絡平臺退還給原告大多數款項,再去追償。
在7、8月結案時,我們都挺激動。沉浸在結案的喜悅之中時,我們突然想到,這個案子涉及家長和孩子的生活日常,如此結束太浪費了,必須普法!審判團隊的法官助理王菁璐擅長做網絡直播和網絡游戲方面的普法課程,她將這個案件寫到了課件中。
上述案件中,原告提供的證據很充分,呈現了網絡游戲中陌生人如何接觸和引誘孩子的經典對話。比如,你能看到這個孩子背地里用母親手機時的心理狀態,他很膽小,反復地對陌生人說,“我媽媽在做飯,馬上喊我吃飯了”“你下線吧,我害怕媽媽發現、打我”“你快一點吧”,而對方則用各種話術去哄他,劃款成功后對方迅速消失。
通過這一案例,我們給孩子們講述了實名制注冊在線游戲的重要性,如果使用了父母賬號就失去了部分屏蔽功能,難以實現網絡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提醒孩子們在上網時要注意甄別對方身份,涉及錢財和賬號,一定不能提供給對方。
其實,案件的審判可以說是晴雨表和報警器,對于極少數個案中折射出的社會管理、監管方面的漏洞,法官往往更早發現。作為法官,我們在普法上更要有前瞻性和系統性。
比如,在剛過去的國家憲法日,我們就想如何給孩子們普及憲法知識?如果直接講法條可能比較枯燥,比如什么是人大、立法程序等,這些都離孩子們太遠。于是,我們就選擇了《憲法》的下位法,包括《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的知識。
你看,孩子們每周都有升旗儀式、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國歌,但是國歌、國旗的來歷是什么?哪些行為是違反上述法律的呢?孩子們甚至老師們都很愛聽。
在做校園普法的這幾年,我們發現,學校越來越重視德育教育,也越發積極地歡迎司法工作者走進課堂。我們的普法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很多年輕干警“變身”網絡主播、短視頻的創作者,將更新鮮、全面的素材提供給學校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歷練。
2021年,從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八五”普法規劃(《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再到即將舉辦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都給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尤其是在積極落實中央和北京市“雙減”政策時,我們司法工作者也積極響應,幫助學校做好課后服務,做了系統性的普法規劃,令校園普法工作更加系統化。
現在,我們和學校基本上做到了深度對接,這不僅有司法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也有賴于學校對我們的高度認可。普法是一個很宏大的工程,包括校園普法、企業普法、園區普法、社區普法等,尤其對孩子們,我們更要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課程形式和鮮活、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激發學生們對于法治的內生興趣。
我想,校園普法工作要有使命感,我們面對的是孩子,要把一顆法治的種子種到他們內心深處去,培養根兒正苗紅的接班人、價值觀倍兒正的建設者。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 李增輝
2021年12月
關鍵詞
民法典施行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是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備受關注的焦點。
兩法共同發力
6月1日,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兩部法律共同發力,一體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防網絡沉迷
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并嚴格落實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和登錄要求,被稱為“史上最嚴”。
聲音
●作為一名在讀小學生的家長,同時又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今年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法律的層面,強調了家長要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我們家長要學習法律,依法帶娃,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要從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多方面對孩子進行培育、引導和影響,讓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侯蓓麗
●學校開展了系列“學法”活動。每天,教室里都會響起瑯瑯的讀法聲;樓道間、教室內張貼著宣傳學生的“學法、懂法、守法——做知理明理好少年”作品。我們還設置了“親子行”活動,孩子們與家長一起在線觀看動漫、答題等。引導兒童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養,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國家意識、規則意識,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
——呼家樓中心小學黨總支書記陳鳳琴
●今年,學校教師加強法治學習,深刻認識到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切實增強教師團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德育教育中,推動學科向學科德育轉變,充分發揮學科在德育特別是法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社會鮮活素材,上好班會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鄭州七中校辦主任劉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