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流行一個詞叫“治愈”,說的不是治療身體的傷病,而是撫慰心靈的創傷。這讓我想起孔子,雖被后世稱為圣人,但他其實是極具親和力的人。在我看來,孔子算是非常有“治愈力”的人。在《論語》《禮記...
【談文繹史】
作者:車 鳳(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講師)
近些年流行一個詞叫“治愈”,說的不是治療身體的傷病,而是撫慰心靈的創傷。這讓我想起孔子,雖被后世稱為圣人,但他其實是極具親和力的人。在我看來,孔子算是非常有“治愈力”的人。在《論語》《禮記》《孔子家語》等經典中,我們常常能夠領略夫子的人格氣象,他與弟子、朋友,甚至與陌生人之間的相處細節,都能讓人體會到他春風拂面般的溫暖。
孔子的弟子可謂三教九流,有貴族、有商人、有官吏,更有貧寒子弟。他從來不會以嫌貧愛富之心對待學生。作為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顏回和子路的家境都十分貧寒。此外,出身卑微的冉雍也是孔子最器重的學生之一,《論語》中孔子曾經七次夸贊冉雍,說:“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是耕牛之子身上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圓滿端正的兩角,即使不用來祭祀,難道山川之神會舍棄它嗎?可見孔子對冉雍的認可與看重。
孔子還有一位頗欣賞的弟子叫公冶長,別人都因為他曾經獲罪坐牢而瞧不起他,孔子卻說他“雖在縲紲,非其罪也”,不僅把他收為弟子,后來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對此,明代侍御史丁惟寧還曾寫詩感慨公冶長的人生際遇:“尼父乘龍客,曾罹無妄災。片言評騭定,千古幾筵開。越父信知己,南冠辨楚材。圣門欣有遇,坎坷未須哀!”
《論語·述而》里還講到一件事,說一個叫互鄉的地方民風不善,社會風評很差,人們都不愿意跟那里的人打交道,可是孔子卻接待了一位來自互鄉的童子。弟子們對此都有些不解,孔子解釋道:“我贊許他的進步之心,(你們)不能抓住別人以往的過失不放呀。”可見夫子的誨人不倦。
孔子的弟子子禽有個疑問,孔子每到一個地方,為何總能很快了解當地社情民意。他跑去問優等生子貢。子貢滿懷敬意地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說因為孔子具備溫和、良善、恭敬、節制、謙讓的美德,所以總是能獲得他人的信賴,大家都愿意主動跟他介紹各種情況。五種美德中第一就是“溫”,可見孔子的“治愈力”。
此外,正所謂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對人的善意,還體現在他寬厚的心胸,對別人的優點總是由衷欣賞而從不嫉妒。孔子的音樂造詣極高,對音樂的鑒賞力也十分了得。《論語·述而》記載,當孔子碰到一些歌唱家級別的人,“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就是一定讓人家單獨再唱一遍,充分展現其美妙的歌喉,而后孔子再與他一起唱。
孔子的常態是溫暖和治愈,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態度,曾經有人問他“以德報怨是不是值得推崇”,他立馬予以否定,說“以(正)直報怨就可以了”,意思是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討好不值得的人。作為老師的孔子,也有對學生責罵的時候。古代照明設備相當落后,白天的時間就非常寶貴。當學生宰予大白天睡大覺時,孔子憤憤地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粉刷)也”。
除了大罵弟子,孔子對自己的老熟人原壤也是相當不客氣。作為孔子的發小,原壤一向不拘禮節、胸無大志。有一天孔子應邀到家里看他,一進門卻看見他叉著腿坐在那里,姿勢不雅不說,也沒有站起來迎客的意思,孔子就用手杖直接敲了敲他的腿,罵他從小就不上進,年長也沒什么能給年輕人做榜樣的方面,簡直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害人蟲)”。
孔子畢生倡導仁愛思想,其實“仁”的本質就是與他人共情,把別人當成像自己一樣的人來愛。
《論語·衛靈公》記述了孔子對待盲人樂師師冕的場景。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前,孔子提醒說“這是臺階”,待師冕走到座席前,孔子又提醒說“這是座席”。當大家落座以后,孔子又一一為師冕介紹:某人在這里,某人在這里。如果能換位設想師冕的處境,我們就能感受到,孔子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多么令人感動。
而從另一個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到孔子是怎樣面對喪親者的。早期的儒者是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古代婚喪嫁娶的禮儀主要由他們來操持。禮儀專家孔子經常幫別人操辦喪葬之禮,所以他常常會接觸到那些處在生命中至暗時刻的喪親者。《論語·述而》記錄:“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說孔子在喪親者身邊吃飯時,是從來沒有吃飽過的。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細細想來,真的是令人既欽佩又感動。這不僅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更是體現了與喪親者的深度共情,能夠對他人的悲傷感同身受。
孔子沒有老莊的瀟灑,即使面對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他也始終滿懷深情、不忍歸隱。他一生顛沛流離,卻從不曾熄滅心中理想主義的炬火。這炬火不僅溫暖照亮了他的三千弟子,也能讓后世讀者從中獲得愛的真諦。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3日 16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