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推出一批“博物館里的思政課”,推動博物館育人資源的開發應用,打造“一城一館一課”品牌活動,提升運河思政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月21日,省教育廳在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江蘇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關情況、經驗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構想。發布會上,省教育廳、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問(新華社記者):潘漫副書記在介紹中提到了開展“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建設,我們注意到,近期,蘇州、揚州等地都啟動開展了相關活動,請問江蘇在推進這項工作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省教育廳社政處處長 鄒燕):開展“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建設是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和“大思政課”建設的舉措之一。去年底,省教育廳聯合省文物局就推進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建設工作作出部署,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系統推動各地博物館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建設,拓展江蘇“大思政課”實踐育人格局。主要是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出一批“博物館里的思政課”。發揮省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區域綜合項目和全國、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作用,推動各設區市教育部門、文物部門等深入挖掘館藏文物的時代價值和思想內涵,每年圍繞一個主題形成一堂覆蓋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形成 “一城一館一課”品牌活動。2月18日,江蘇“博物館里的思政課”揚州專場活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舉辦,5位思政課教師進行大中小學“博物館里的運河思政”教學展示交流,現場授課充分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參與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中華文明的輝煌,極大提升了運河思政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是推動博物館育人資源的開發應用。結合各學段思政課建設要求,組建課程開發團隊,常態化開展場館育人資源的建設工作。開發一批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形成一批優秀研學線路,推出一批代表性課件講義、小視頻、微電影等,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云展覽、虛擬現實互動體驗等。省教育廳、省文物局也將結合實際,擇優認定一批優質課程資源,通過“江蘇名師空中課堂”“蘇思享”公眾號等渠道加大對優質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推廣運用。
三是建立健全校館合作長效機制。各地教育部門、文物部門統籌本地資源,開展學校和博物館結對共建。學校可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通過故事化表達、場景化呈現,開展現場教學、情景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引導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創造性開展學習活動。邀請符合條件的博物館專家學者、優秀講解員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常態化走進校園參與思政課教學,通過宣講、展覽、座談、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
問(《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南京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博物館、文化館眾多,請問南京在館校合作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 陳尚軍):南京作為國家文物局支持建設的“博物館之城”之一,文博資源豐富,現有登記備案博物館82家,國家等級博物館19家。這些豐富的博物館資源為南京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提供了生動素材。近年來,南京市教育局聯合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部門,用好用活文博資源,建強“大課堂”、培育“大師資”、搭設“大平臺”,共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一是館校聯動建強“大課堂”。市級層面,市教育局與市文旅局聯合下發《南京市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評選博物館教育優秀課例23個;評選優秀研學實踐教育課程400個,博物館課程占40%。學校層面,一方面立足校內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思政課、語文課等相關課程中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另一方面積極打造校外“行走的課堂”,推廣“15分鐘教育圈”,研發“500娃娃學非遺”“我是信仰傳承人”等館校合作品牌課程。博物館層面,開發“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面向學生開設“行前一課”等“六個一課”,截至2024年,全市8000多名中學生參加學習。紀念館和南京大學聯合申報的“打造‘六個一課’ 講好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地‘大思政課’”、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和南京郵電大學聯合申報的“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探索”均入選國家“大思政課”優質資源推廣項目。
二是館校協同培育“大師資”。市教育局與市文旅局積極探索以學生需求為牽引、以學術研究為基礎、館校聯合研究實踐的合作模式,聯合實施“種子教師”計劃,探索建立“校進館”“館進校”師資培養“雙進”工作機制,定期組織學校老師進館調研學習、博物館教育專員進校了解教育需求。學校主動聘請博物館社教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等。博物館不斷優化志愿服務隊伍,形成大中小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品牌,如南京市博物館的“小靈星”、六朝博物館的“六朝青”“小青蓮”、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小雨滴”志愿者等。
三是館校共建搭設“大平臺”。2019年起,市教育局聯合市發改委等七部門共認定六批181個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涵蓋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和各類博物館近50家。南京教育系統建設的“金陵微?!焙汀皩幱摇本€上平臺分別開設有“在博物館長大”“研學好去處”等版塊,面向全市師生和家長推介博物館思政教育資源。2024年,南京凝聚全市67家高校博物館力量,成立“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并舉辦首屆聯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市教育局整合全市思政教育資源,打造“南京思政好聲音”思政育人平臺,定期舉辦現場會,展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與實踐成果。
2月23日,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將聯合在六朝博物館舉辦“南京思政好聲音:博物館里的中國”主題活動,圍繞“博物館里的思政課”進行新探索。
問(新華網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請問江蘇在一體化課程開發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季衛兵):課程建設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重中之重。2024年以來,省教育廳組織相關高校依托“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一體化示范課程開發。南京理工大學有幸參與其中。下面,我代表課程開發團隊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我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首批示范課程,由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牽頭開發,精選大中小學各學段優秀思政課教師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優秀宣教員組成課程開發團隊共同完成。
在課程選題確定方面,首批示范課程聚焦江蘇省優質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等“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共同確定了四個系列課程開發的主題。以依托周恩來紀念館開發課程為例,選定《像周恩來那樣成才奮斗》(《學習周恩來 成才擔大任》)為主題,同時確定從“愛國”“立志”“家風”三個切入點開發面向不同學段的課程,即每個學段均圍繞上述三個方面分別開發一節課程。
在課程開發實施方面,省教育廳制定了《江蘇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示范課程開發基本規范》,四所牽頭高校分別根據選定的課程主題,組建教學團隊,用好實踐教學基地豐富的文物文獻、場館空間、宣傳教育等資源,打造主題融貫、學段銜接、同課異構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示范課程。首批示范課程開發涵蓋四大選題,目前,已完成課程錄制32節。
在課程質量保障方面,充分發揮江蘇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和審核把關作用,對已經完成開發的首批示范課程進行質量把關和內容審核,提出修改意見建議,各開發團隊根據專家意見建議進行了完善。經再次審核后,將上傳至“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思政課教學資源”平臺,供學校思政課教師參考使用。我們也將認真做好課程開發經驗總結等工作,為下一批次課程開發提供有益參考。
問(《中國青年報》記者):新時代偉大成就是思政課的重要內容支撐,請問教育部門和高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融入思政課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王剛):新時代偉大成就是鮮活的思政教材,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是最有說服力的思政課教科書。2024年以來,省教育廳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蘇’寫‘四個新’篇章”這一主題,從“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四個方面,邀請高校知名專家學者開設系列講座,并進行現場錄制,形成江蘇高校思政大課課程輔助資源包。南京師范大學承擔了課程制作任務,我們在課程制作過程中,著重體現三個特點。
一是在專家安排上突出高層次。本次系列思政大課,邀請了在相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主講課程深受學生喜愛的院士、資深教授、社科名家等,如南京大學黨委原書記、知名經濟學家洪銀興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陳光教授等。
二是在教學內容上體現江蘇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江蘇考察調研,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殷殷囑托,特別是“四個新”的要求,我們首期開設錄制了9場專題講座,全方位展現江蘇在“四個新”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深入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為什么行、行在何處、行向何方。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邀請東南大學宋愛國教授以“頂天立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遙操作機器人技術研究”為題,講授江蘇高校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創新研究。
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性。專家在備課、授課過程中,大量運用實踐案例,講故事、擺數據、作對比,將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較好地融入了課程實施全過程。同時,還通過反問反思、情境呈現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江蘇新實踐,立志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目前,9個專題課程已制作完成,經審核后,將上傳至“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思政課教學資源”平臺,供思政課教師參考使用。同時我們也將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有關部署要求,更好發揮新時代偉大成就教育激勵作用,進一步豐富思政課內容,構建實景課堂、行走課堂和云端課堂,講好新時代故事,講活江蘇故事,引導學生深刻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
來源:社政處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