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江蘇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江蘇省教育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策支持,高站位謀劃“大思政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江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凝聚工作合力,營造良好氛圍,2月21日,省教育廳在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江蘇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關情況、經驗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構想。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潘漫作綜合發布,一起來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江蘇省教育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全國和全省教育大會部署,以“大思政課”建設為重要抓手,不斷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進一步彰顯了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鑄魂育人作用。
第一,上下聯動,高站位謀劃“大思政課”建設藍圖。一是加強黨的領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黨組會、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就抓好貫徹落實提出明確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對思政課建設特別是“大思政課”建設作出部署,并深入學校調研,提出工作要求。省教育廳高度重視“大思政課”建設,多次召開會議推動落實。建立省領導聯系高校制度,健全黨政領導干部進校園開展思政教育長效機制,助力“大思政課”建設。二是強化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江蘇省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方案》《江蘇省新時代學校思政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系列文件,對“大思政課”建設等工作進行統籌謀劃部署。省教育廳出臺《江蘇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實施方案》《江蘇省全面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政策內容,完善支持體系。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深化部門聯動,在省級層面加快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比如會同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建設,打造“一城一館一課”品牌,共同培育一批覆蓋大中小學的博物館“大思政課”精品課程。加強校地協同,設立了20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區域綜合項目,30個由高校牽頭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校領銜項目,合力打造“大思政課”建設共同體,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第二,內外貫通,全方位深化“大思政課”建設內涵。一是深耕思政“小課堂”。強化課堂主渠道建設,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加大課程資源供給和教學改革創新力度,積極運用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堂辯論等方式組織課堂實踐,利用慕課、微課等教學手段,重構授課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標志性成果。比如,南京大學聚焦新時代科技創新、創業就業等重大主題,開展“翻轉課堂”,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引導,既講原理,更講道理,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二是善用社會“大課堂”。在國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舉辦江蘇省“大思政課”系列活動,成立駐寧高校“大思政課”建設聯盟。持續舉辦江蘇高校“開學第一課”,邀請兩院院士、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最美大學生等師生代表用“思政大課”激勵青年學生與時代同行。深入挖掘用好江蘇紅色資源,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品牌活動,并推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將紅色資源融入“大思政課”。比如,南京師范大學常態化組織思政課教師帶領廣大學子走進雨花臺烈士陵園、紅色李巷等紅色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并成立由師生組成的“領航”宣講團,在社區企業、鄉間地頭開展主題宣講,在社會大課堂中上好“大思政課”。三是深化課程思政“全課堂”。制定實施《關于深入推進全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課程思政學校層面、專業層面和課程層面三級體系,從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堂建設、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激勵等方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各校積極探索,挖潛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資源,形成各具特色、豐富多元的課程思政矩陣。比如,揚州大學在開展專業教學中融入“兩山”理論、“中國飯碗”、糧食安全等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河海大學在教學中設置“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河海人”等研討環節,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對祖國發展的自豪感。
第三,多方協同,全流程搭建“大思政課”建設平臺。一是建強教學資源平臺。在“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蘇思享”設立思政課教學、思政教育資源模塊,推出了9場“形勢與政策”系列思政大課。組建“大思政課”結對團隊,推出一批以“課程教案+課程視頻”為主、大中小學各學段同課異構的專題式、體系化示范課程,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場館里的思政課”和“行走的思政課”。比如,南京理工大學聯合周恩來紀念館及淮安中學、周恩來紅軍小學等,圍繞周恩來精神推出覆蓋大中小學各學段的系列思政課程。蘇州大學組織思政課教師前往蘇州工業園區、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開展“緊跟總書記腳步 牢記初心使命”研學活動,感悟新思想的實踐偉力。二是建好社會實踐教學平臺。充分發掘江蘇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省教育廳、省委宣傳部、省工信廳等十個部門單位積極行動,在現有12家全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基礎上,推選認定省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96家,形成十大部門、百家基地聯動育人的江蘇“大思政課”育人格局。推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高校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聯合開發優質特色課程。比如,常州市鐘樓區開辟8條實景式實踐教學線路,建成47個區域性“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分類指導、分層推進、聯合開發課程等,讓有意義的思政課更有意思;中國礦業大學把徐州市進行生態修復、推進轉型發展的“潘安湖方案”和“徐州樣本”作為思政課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基地平臺。聚焦“大思政課”建設的重難點問題,在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設立思政研究專項,2024年共推選“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等30項重大項目。依托全國、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所在高校及其他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組織專家學者聚焦“大思政課”建設等專項開展聯合攻關。
第四,專兼互補,多維度優化“大思政課”教師隊伍。一是配齊專職教師。省教育廳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有力有效推進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連續三年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點任務清單》,強化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意識,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數量配備達標。截至2024年,全省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師生比已達1:350的國家規定要求。二是擇優選聘兼職教師。積極聘請黨政領導干部和知名專家、模范人物、大國工匠等各行業先進典型常態化進校園講思政課。推動各地各高校建立“大思政課”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制度,邀請符合條件的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場所的專家學者、優秀講解員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通過宣講、展覽、座談等多種形式開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推出“愛國奮斗·南航擔當”校友總師系列思政公開課,先后邀請重大工程型號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校友講授國產大飛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新時代重大科技成就,激勵廣大學生獻身國防、空天報國。三是培育選樹優秀教師。實施高校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領航·揚帆”計劃,7批次81人列入培養計劃,為全省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注入“青年力量”,涌現出徐川、何畏、唐忠寶等一批受學生喜愛,有影響力的優秀青年思政課教師。完善思政課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充分運用入職培訓、專題培訓、集體備課、展示交流等方式,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師能力水平。在第三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中,江蘇獲得特等獎、一等獎的思政課教師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的重大舉措。下一階段,省教育廳將全面深化“大思政課”改革創新,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和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著力在提升課堂質量、強化實踐育人、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更加突出主題主線,在課堂質量提升上下功夫。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充分發揮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教育激勵作用,進一步完善實踐案例進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方法,深入挖掘新時代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持續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結合,充分挖潛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潤物無聲。
二是更加突出整體素質提升,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下功夫。進一步拓寬渠道,在持續配齊建強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基礎上,積極聘請黨政領導、科學家、老同志、先進模范等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建設高水平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實踐教育和校外實踐鍛煉制度,定期組織思政課骨干教師參與實踐研修、跟崗鍛煉、輪崗輪訓,讓思政課教師更好了解世情、國情、學情,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選拔培養和在職培訓,優化后備教師儲備、教學方法培訓、學歷提升等培養機制,培育選樹一批優秀思政課教師,加快形成優秀思政課教師川流不息、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
三是更加突出資源整合,在實踐育人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國家級、省級百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育人功能,推動各地各校與基地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著力打造服務“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優質平臺,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厚植愛國之情、堅定強國之志、砥礪報國之行。廣泛開展“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建設,聯合文物部門推動博物館思政教育資源開發應用,建立完善校館合作長效機制,讓江蘇豐厚的社會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思政課建設的鮮活教材。深挖社會實踐育人資源,聯合相關部門單位聚焦紅色教育、科技創新、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等主題,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打造特色鮮明的“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四是更加突出協同聯動,在工作格局拓展上下功夫。堅持開門辦“大思政課”,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加快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快形成與一體化建設相適應的大中小學貫通協調機制,在一體化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實踐教學、集體備課等方面形成一批可遷移、易推廣的實踐成果。強化“大思政課”與日常思政教育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思政教育功能,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聽黨話、跟黨走。
來源:社政處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