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江蘇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婦聯、江蘇省關工委聯合發布了2024年度“新時代江蘇好少年”人選,他們品學兼優、自強不息、朝氣蓬勃,這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近期,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江蘇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婦聯、江蘇省關工委聯合發布了2024年度“新時代江蘇好少年”人選,他們品學兼優、自強不息、朝氣蓬勃,這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以積極昂揚、向上向善的成長姿態,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的風貌。為了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學習身邊榜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少年志融媒平臺依托揚子晚報特別推出2024年度“新時代江蘇好少年”系列報道,一起聆聽少年們的成長故事,感受榜樣的力量。本期,記者對話立志傳承非遺文化的“小匠人”——泰興市洋思中學九年級學生孫英赫。
熱愛傳統文化的好少年
與泰興非遺磚雕“一見鐘情”
爸爸是資深篆刻愛好者,媽媽是中學美術老師,兩人都非常關注傳統文化。在這樣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泰興市洋思中學九年級學生孫英赫從小便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書法、國畫和篆刻,他都非常喜歡。”孫英赫媽媽告訴記者,由于古典詩詞看得多,兒子的文風也總是帶點兒古韻。
性子沉穩內斂的孫英赫,從小便展現出超出同齡人的專注力。“石屑‘嘎嘣’亂響的聲音,是千古以來最純樸、最美妙的音樂。”孫英赫說,由于癡迷篆刻,他曾經一塊8厘米見方的石頭,磨了刻、刻了磨,愣是磨成了薄片。日復一日的“琢磨”之中,他的刀法日臻成熟,他的作品也在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
13歲時,孫英赫在一次走訪“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代表性傳承人”劉明宏工作室的研學活動中,意外與泰興非遺磚雕結緣。此前,他便在一篇游覽泰興博物館的散文中感慨過,泰興不大,只有一項國家級非遺、六項省級非遺、九項市級非遺,但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一向很少關注自己城市的歷史。此次尋訪,見到精美絕倫的磚雕作品的一瞬間,孫英赫如獲至寶,既震撼又驚喜,于是十分誠懇地向劉明宏“拜師”:“篆刻作品一般呈現的是文字,磚雕作品更多呈現的是圖案。圖案更加直觀形象,我要學習磚雕技藝,用另一把刻刀向更多人展示家鄉磚雕的魅力。”劉明宏既驚訝又欣喜,尤其聽說孫英赫愛好篆刻,看了他的篆刻作品后,大加贊賞,欣然應允。“這孩子很聰明,悟性很好,一點就通。”事實上,確如師父所言:學習磚雕之初的練習“走線”,別人需要一兩個月才能練好的基礎技藝,孫英赫只用了兩周時間便已熟練掌握。
啃下磚雕這門“硬花活”
做泰興磚雕藝術的堅守者、傳承者
磚雕俗稱“硬花活”。硬,指的是磚石材質堅硬;花,指的是雕刻刀法復雜;活,指的是刀錘靈活配合。即便有篆刻的“童子功”,費了一個多月心血雕刻的作品,在一瞬間斷裂成“廢品”的事也常有發生,但是,孫英赫“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磚雕傷手,灰塵也比較大。”孫英赫媽媽介紹,歷經不懈練習,如今,孫英赫已熟練掌握陰刻、陽刻、高浮雕、淺浮雕等技藝。“難走的都是上坡路,但堅持走下去,每一步都算數。”孫英赫說。
泰興是一片紅色沃土,家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成了孫英赫磚雕創作的“素材富礦”。2023年,在參加學校組織的徒步去楊根思烈士陵園掃墓活動后,他決定以家鄉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為原型創作一幅磚雕作品。他反復觀看楊根思的紀錄片,一遍遍描摹他的肖像,得知在楊根思遺留的筆記本中,寫著這樣一句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三個不相信”的精神偉力深深感染了孫英赫。“每一刀推出、每一錘敲下,都是我在向英雄致敬!”帶著這樣的信念,兩個月后,英雄楊根思的磚雕作品誕生了。此后,他又將李大釗、董存瑞等英烈的形象和語錄刻進青磚,非遺文化與紅色文化得以完美結合,原本以典故人物、花鳥神獸為主要內容的磚雕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力,進一步引導師生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他想用創新的方式讓磚雕“火起來”
“孫英赫一開始學磚雕的時候,大家只知道他在學,但不知道他到底在學些什么。”孫英赫媽媽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動更多同齡人了解家鄉的磚雕,孫英赫牽頭成立校“泰興非遺磚雕”社團,擔負起非遺文化少年工匠的責任,成為當地聞名的非遺小傳承人。在他的組織下,社團開展宣講近60場次,參與策劃、攝制短視頻20余部,地方磚雕特色課慢慢地也變成了學校的一張名片。
除了癡迷傳統藝術,在信息科技學習方面,孫英赫同樣表現出極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動手能力,他先后獲得江蘇省中小學“金鑰匙科技競賽”一等獎等獎項。談及對推廣磚雕的未來規劃,孫英赫設想,“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把雕刻藝術跟動畫相融合,讓磚雕能夠跟電影一樣,有角色、有表演、有人物塑造。我要讓民俗歷史活起來,讓非遺文化火起來!”通過這兩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圓明園遺址公園等地的研學,孫英赫發現文物和遺址上都用到磚雕,“也許,我也能通過學習北京傳統磚雕圖案,將損毀建筑物的原貌復原,為文化保護出一份力。”
“左手青田石,右手白鋼刀。在一痕痕白跡下圓潤靈動的筆畫,是金石在碰撞中綻開的花。”在日記中,孫英赫寫下了這樣一段篆刻感悟。現在,盡管學習很忙碌,但孫英赫還是堅持在周末抽出一些時間,拿起刻刀,捧起青磚,沉浸在他的磚雕世界里。“感謝磚雕,讓我的精神世界變得豐盈而充實。我要做保護、傳承、發揚磚雕文化的‘守藝人’,不斷探索非遺傳承創新的新路子,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非遺。”孫英赫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賀東婷
受訪者供圖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