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辦好一所學校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4月23日,第15屆中國·南京—新加坡中小學校長圓桌會議在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舉辦。
中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辦好一所學校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4月23日,第15屆中國·南京—新加坡中小學校長圓桌會議在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舉辦。
“我們要思考,教育要給學生留下什么記憶,要營造什么氛圍,提供什么支持?!蹦暇┦薪逃忠患壵{研員盧普新說,辦扎根學生記憶深處的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仰望星空,堅守理想,勤于實踐,讓教育更有溫度、質量和特色,人民在教育上的獲得感更加真實。
“她能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做夢,培育青春精神、赤子之心,為人的一生健全的可持續的發展打底。”南師附中校友錢理群先生在回憶母校時這樣說。今年3月,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舉行“31公里步行者行動”。1200名師生徒步近9小時,從南京農業大學啟程,經陵園路、玄武湖等地,用腳步丈量南京春日。南師附中黨委書記葛軍介紹,學校自2001年舉辦“步行者行動”以來,已經堅持了24年,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春秋游,該行動更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學生意志品質鍛煉、團隊精神培養等,并通過學生自主勘察、設計行走路線,自主實施行走方案,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和實踐能力。
“行知小學給了我家一樣的感覺,我常常夢到那片田,還有那些灰瓦白墻徽式風格的教學樓。”一名行知小學校友畢業多年后,這樣回憶自己的小學時光。在南京行知小學,既有現代化的教學樓,也有保留村小原貌的花圃、池塘,還有8畝茶園、10畝菜園、15畝果園、200畝荷園,學生們“承包”了這些園子。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介紹,當初為了破解學校資源不足難題,學校融入鄉村,陸續建成了生活體驗區、室內體驗區、戶外種植區等,還開辟了校外半徑5公里核心資源區、10公里拓展資源區、100公里內研學資源區,為眾多學校提供鄉村實踐體驗課程,既滿足育人需求,也帶動鄉村發展。“南師大教科院對行知小學1986至2021屆81個畢業班2735名畢業生和1000多名在校生抽樣調查顯示,校友記憶中的學校生活體驗達92.6分,在校習得最為突出的品質就有‘勞動意識’?!?/p>
“要讓學生在畢業后不忘飲水思源,把所學所知運用到社會上,就要為其提供優質的教育體驗?!毙录悠轮姓袑W(總校)校長姚至軒介紹,學校為特殊群體學生提供個性化支持和干預措施。比如,面對學習困難、社交障礙、情緒管理困難的學生,通過情商培養、特殊治療等專項課程和活動,緩解其學習障礙帶來的困擾,讓其產生持久且幸福的校園回憶。
校園與社會不是兩個割裂的個體,教育的意義最終要作用于社會。在南京市夫子廟小學,學生利用烹飪教室,結合種植區和“四時耕耘 百味成人”百味園課程,大部分學生目前已經能獨立制作青團、小吊梨湯、菠菜雞蛋餅等簡單菜品,并在學校愛心義賣活動中貢獻自己的勞動成果,將所得款捐給山區的孩子。“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可以回饋于家庭、社會時,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勤實踐、樂分享、會創造、勇擔當的品質。”該學校校長孫紅說。
“我的小學母校位于長江大橋邊,站在教室窗前就可以看到雄偉的長江大橋,聽見江面上傳來的隆隆汽笛聲……”許多畢業于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的學生們,多年后仍能清晰記起學校的景象。在學校,“江橋文化”已經在師生心中生根發芽。該校校長季紅兵介紹,不少學生的祖輩都見證甚至參與了長江大橋的建設。學校創建江橋文化基地,打造以“江橋文化”為依托的“未來工程師”課程體系,編制“聞橋”研學單,創設“橋”奪天工和“橋”思妙想創客項目,啟迪學生的智慧思維。
“辦扎根學生記憶深處的學校,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教育根本任務,緊扣核心素養,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為城市建設貢獻教育力量?!蹦暇┦薪逃指本珠L周鵬說。(本報記者 葛靈丹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 2024年4月24日 第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