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新聞發布會南京專場召開。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吳秀亮作綜合發布,介紹南京30年來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唱響南京教育“好聲音”的經驗...
12月1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新聞發布會南京專場召開。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吳秀亮作綜合發布,介紹南京30年來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唱響南京教育“好聲音”的經驗啟示。一起來看——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是中國現代教育重要發源地、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目前,全市基礎教育和中職階段共有學校1746所,在校生117.56萬人;在寧普通高校51所,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量在同類型城市中位列全國第一。
1993年,原江蘇省教委印發《關于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的意見》,拉開了率先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序幕。南京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素質教育的探索和實踐,起步教育現代化事業。在省教育廳、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南京教育系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把優勢做優、把強項做強,努力在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上破題探路、示范先行。
更高首位度是南京教育現代化最堅定的追求。南京教育系統堅決扛起作為省會城市的使命與擔當,爭當全省教育現代化排頭兵。目前,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保持在99%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0%,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保持在93%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99年,各項發展指數全省領先、全國前列。在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中連續6年在設區市中位列第一,省對設區市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評連續三年全省前列。
更強發展力是南京教育現代化最澎湃的動能。南京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步伐,各學段教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和進步。30年堅持不斷深化素質教育,被譽為“具有有益全國的樣本意義”;職業教育因“推進校企合作力度大、措施實以及職業教育投入保障有力、發展環境優越”被省政府通報表揚。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對口支援、協作10個城市(方向),深入推動都市圈教育8+2城市交流合作;推動我市中小學校與國外30多個國家的300余所學校結為友好學校,港澳臺姊妹學校51對。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中,我市“教育開放度、教育貢獻度”連續6年達100%,區域間分差由2015年度的10.08分縮至2020年度的4.9分。2009年,南京被評為“中國最具教育發展力城市”。
更高滿意度是南京教育現代化最鮮明的底色。率先在全國、全省推行免費義務教育。率先實行“助學券”制度和勵志獎學金,構建起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15年政府扶困助學體系。持續增加學位供給,2012年來,全市幼兒園從578所增加到1025所,在園幼兒從15.6萬人增加到25.9萬人;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6所,新增學位約31萬個;完成普通高中新改擴建項目28個,增加學位超過4萬個。率先在全國探索小學“彈性離校”,切實解決“三點半難題”,2018年受到教育部長在“兩會”點贊肯定。實施“中小學食堂提升工程”“中小學教室健康照明工程”“中小學課桌椅標準化提升工程”……緊緊圍繞促公平、提質量兩件大事,在更高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南京多次成為“中國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
目前,全市教育呈現出布局合理、結構協調、體系完善、優質均衡、富有活力的現代教育特征。下面,我簡要從五個方面介紹南京30年來推進教育現代化情況。
堅持完善高質量保障體系,近30年教育經費總投入增長約31倍。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序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所有民辦學校實現黨建全覆蓋,形成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格局。一批地方性教育法規率先落地,2014年《南京市中小學幼兒園用地保護條例》出臺,從法律層面確保我市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穩步推進并被全國發文推廣;2019年《南京市教育督導條例》經省人大審議通過正式施行,不斷加快教育督導法治化、規范化建設進程。市委市政府先后頒布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的意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等,不斷完善南京教育的政策保障體系。堅持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事業,做到“兩個只增不減”。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從1996年12.85億元增加到2022年419.46億元,增長約31倍。
堅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新增義務教育學校優質資源100%覆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全省第一,2015年在全省率先全市域通過“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驗收評估。全市100%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省定辦學標準,2014年在全省率先全市域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評估。率先在全省啟動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新建學校100%納入集團化管理,全市義務教育緊密型集團化辦學覆蓋率70.36%。大力推動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全市達省定三星級以上公辦普通高中比例達97.7%,3所普通高中成為省首批高品質示范高中,數量全省第一。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在全國中職學校首創“專業學院”建設,已建成五類25個“專業學院”;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保持“十七連冠”。所有街(鎮)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特需學生15年免費教育全覆蓋,南京盲校在全國第一個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育人體系。高等教育一流多元,集聚了全省34%以上高校及80%以上“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名副其實的江蘇高校第一城;市屬高校辦學層次不斷提升,2022年金陵科技學院申碩成功。南京已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現代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
堅持追求高質量育人成效,踐行素質教育30多年不動搖。南京教育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齊開足思政課程,通過推進省市思政育人特色學校和市級中小學德育示范基地學校建設、實施省市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舉辦南京“思政好聲音”展示活動以及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堅持踐行素質教育30多年不動搖,先后推出像南師附中“課程超市”、金陵中學“研究性學習”、東廬中學“講學稿”等一批影響全國的素質教育實踐案例。全面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2021年、2022年均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U15),南京市第一中學男排和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女排雙雙奪冠。在首屆全國學青會上,我市7所高中承擔了8個項目的江蘇省中學校園組代表隊組隊任務,勇奪17金13銀12銅?!笆晃濉币詠?啟動實施“中小學才藝拓展計劃”“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星光計劃”,開辦全國首家由教育、科技、關工委聯合成立的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中心。遴選市級勞動教育實驗區6個,成立南京市勞動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發揮勞動教育綜合育人作用。近年來,南京學生參加國際奧賽、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各類文化展演的獲獎數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水平保持全省前列,普通高中畢業生多元升學在全省彰顯明顯優勢,中職學校就業率為92.45%,多元育人成效明顯。
堅持高質量創新引領,率先全國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市先后被教育部列為“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改革實驗區”“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南京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比全國提前3年、比全省提前2年,全面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前教育“三項工程”被評為“江蘇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優秀案例”;先后舉辦教育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全國首屆基礎教育論壇。充分發揮在寧高校的優勢資源,全市12個區100%與駐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對接機制,市政府與南大等高校合作共建“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區”,被教育部稱贊為“務實之舉、跨越之舉、引領之舉”。2012年和2016年,南京分別在全省率先開展數字化校園和智慧校園建設,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全國15個重點城市排名第一,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全省第一,全市中小學達省智慧校園標準率全省第一。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2008年起就開始探索建立“校務委員會”制度,并逐漸形成“一主兩翼”的現代學校管理體制。全市所有區均創成省級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7個區創成國家級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
堅持推動高質量隊伍建設,名特優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全省第一。南京教育系統多措并舉,以高素質教師隊伍支撐教育現代化。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位,講好“南京教育好故事”;優化教師引育方式,創新教師招聘機制,積極拓展公開招聘、校園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渠道,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完善職前培訓、入職培訓和在職進修于一體的教師專業培養路徑,實現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建立名師培養孵化輻射機制,持續打造南京名師群體“高地”。目前,全市基礎教育專任教師已從1993年的4.55萬增加到2023年的9.5萬。其中,全國教書育人楷模3人,國家教學名師6人,在職在崗正高級教師251人、省特級教師309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3人,“蘇教名家”培養對象31人,名特優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居全省第一位。在已開評的三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中,南京共有36個教改項目獲獎,其中特等獎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31個,在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一。
新征程上,南京教育系統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下好教育優先發展先手棋,推動南京教育現代化繼續走在前列。一是勇擔使命,黨建引領有高度。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評價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根本標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二是砥礪奮進,提質增效有速度。聚力揚優勢、加力補短板,不斷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奮力跑出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加速度”。三是守正創新,教育惠民有溫度。動態做好教育資源供給,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四是薪火相傳,隊伍建設有力度。踐行“行知精神”,傳承“斯霞品格”,弘揚“愛的教育”,鑄造新時代“四有好老師”隊伍,為加快建設教育強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貢獻力量。
來源:南京市教育局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