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日,由江蘇省文聯指導、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主辦,蘇州市吳江區美協、長川美術館承辦的“青春時光”江蘇省青年藝術周系列活動在蘇州吳江舉行。據悉,該活動分為青年藝術家作品展、“藝術賦能...
江蘇省青年藝術周活動開幕
為了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志與文化精髓,傳承弘揚好中華美學精神,以高水準文藝作品進一步推進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11月3日,由江蘇省文聯指導、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主辦,蘇州市吳江區美協、長川美術館承辦的“青春時光”江蘇省青年藝術周系列活動在蘇州吳江舉行。據悉,該活動分為青年藝術家作品展、“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青年藝術家發展論壇以及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演三個部分,充分展現江蘇青年藝術家根植傳統、勇于創新,多元融合的藝術風貌。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秘書長沈潔主持展覽開幕式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引領推動各領域青年藝術家的創新創作,并承擔起挖掘、推廣、培養青年藝術家的責任。”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尚榮鼓勵省內青年藝術家們能夠真正做到“放眼看世界,心中有乾坤”,能夠主動把創作深入到社會生活與鄉土題材的歷史中,并且與當下產生交匯與思考,“既要心中有責任感、又應保持藝術創作的定性,展現江蘇青年的藝術理念與創新姿態。”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尚榮致辭
一次展覽
將“藝術指針”撥到青年時間
活動當日,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們齊聚長川美術館“青春時光”展廳,在油畫、國畫、書法、攝影等美術門類優秀作品間沉浸式觀展,交流藝術創作經驗。本次參展的青年藝術家作品,以其特有的理念、視角、追求,通過生動直觀的藝術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謳歌奮斗人生、描繪秀美山河,具有時代意義與文化藝術價值。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黃琎久久駐足在油畫作品《寒林疏影》前,這幅以油畫技法表達中國傳統美學的作品使他深受觸動。“這次參展的個人作品既汲取傳統、又應融合當代的審美觀念,把新時代精神傾注于筆墨。”蘇州市國畫院專職畫家、參展青年藝術家陳三石也表示,希望每位青年藝術家都能以青春的姿態,以奔跑的方式,去錘煉自己的藝術語言。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錢兆峰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藝術周系列活動不僅為全省青年藝術家打造了交流的平臺,也集中展現了一批緊扣時代脈搏、關照人民生活、表達群眾心聲的優秀創新藝術作品。激發了全省青年藝術家以實際行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錢兆峰致辭
江蘇省文聯一級巡視員劉旭東為本次青年藝術周系列活動點贊,他表示,青年藝術周到省內各市輪辦,能夠更好地促進全省藝術家們的交流,為吳江注入新的活力。劉旭東同時分享了自己從青年藝術家作品展中感受到的“三種力量”,分別是:一、青春的力量。即江蘇青年藝術家主力軍們的作品并不因為年輕而顯得稚嫩。二、跨界的力量。即本次活動為最需要得到關注的青年藝術家們搭建了交流平臺,使得不同美術門類的藝術家們可以跨界交流、互相啟發。三、融合的力量。即觀展人能清晰地從作品中,感受同樣的題材在不同藝術類型之間如何呈現。“希望省青藝協要勇擔使命,帶領更多的青年藝術家一同前進。”劉旭東道。
江蘇省文聯一級巡視員劉旭東發表講話
一個論壇
探討“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如何讓藝術落地生花,真正做到賦能鄉村振興?活動當天,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青年藝術家發展論壇交出一份高質量答卷。與會的省青年藝術家們紛紛結合實踐,分享自己的思考。
“雕塑作品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需要,不但要強化文化的頂層設計,也要考慮當地的文化底蘊來塑造。”尚榮主席分享了親身參與的三個案例。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主席、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尚榮做分享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書法院專職書法家鄭長安分享了參與江蘇省書法院組織的南京溧水“書法鄉村”、鄉村送春聯寫福字等活動的感受,他感慨:“書法振興鄉村文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書法院專職書法家鄭長安做分享
一場演出
激發青年藝術家的創造活力
天色愈晚,退思園里氣氛愈燃!3日晚,“青春時光”藝術周活動,將省內青年藝術家集結在“青春時光”——江蘇省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演現場,以音樂、舞蹈、戲曲等展演給予了動態的沉浸式體驗,呈現出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們在新時代融合新創意的創造潛力。
蘇州評彈《白蛇傳·游山塘》、雙人舞《傘緣》、昆曲《牡丹亭·驚夢》、弦樂四重奏《多瑙河之波圓舞曲》、南京非遺白局rap《金陵游》……中外經典曲目在曲廊宛轉的退思園內依次上演,被創意編排高度提煉的舞臺,呈現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身臨其境的觀演中,臺下的省內青年藝術家們豐滿了其創作靈感,激發了其創造熱情。
記者了解到,本次作品展演中,青年藝術家們對藝術新內容、新形式、新材料、新語言大膽探索,促進了藝術媒介、形式、風格的創新性演變,凝結出嶄新的藝術形態和成果。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又為新時代藝術的融合、生長、傳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賀東婷
攝影 宋嶠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