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走進常州,通過發布會和實地探訪相結合的方式,展示30年來教育現代化的常州成績單。
2023年是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并積極探索教育現代化30周年。近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走進常州,通過發布會和實地探訪相結合的方式,展示30年來教育現代化的常州成績單。
【教育大數據】
“常有優學”,常州教育答卷很亮眼
“30年來,始終堅持全市域一體化統籌教育資源布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525所,累計增加學位27.4萬個。” 在新聞發布會上,常州市政協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長完利梅介紹,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南航天目湖校區、南醫大常州校區等先后落戶常州,由4所普通高校和3個辦班點,增加擴容為5所本科院校和8所專科院校,在校生規模由1993年的8897人增加至目前的17.25萬人。
30年來,常州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跨越。常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嚴永志介紹,在政府投資計劃編制和社會事業補貼安排中,優先保障教育項目。30年來,常州全市教育領域實施項目超過500個,安排總投資近500億元,有力保障了全市學位供給,“家門口的學校更精彩”惠及千家萬戶。
完利梅表示,常州基本構建成“基礎教育更高品質、職業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終身教育更有成效”的新格局。全面創成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城市、全國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等,常州教育現代化建設綜合水平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呂玉剛曾多次赴常州調研,在他看來,常州教育堅持認真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發了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了一批優質課程資源基地,打造了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范區,有效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實地探訪】
“四課聯動”,打造特色育人課程
記者了解到,常州著力構建課標、課程、課堂、課題“四課聯動”的教學研究體系,形成了“減負不減質、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新樣態。
溧陽市文化小學蠶桑文化課程《打草龍》
走進溧陽市文化小學,“蠶桑館”里學生們正在制作蠶繭畫、桑葉蛋糕。溧陽市文化小學副校長魏順洪介紹,學校以“蠶精靈”課程基地為先導,建成桑博園、蠶桑文化館等多個課程主題場館。桑博園內,學生們種植了十幾個品種百余棵桑樹,桑樹由班級掛牌領養照料。
“我們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當地特色文化結合,打造創新校本課程。” 魏順洪告訴記者,“蠶精靈”養蠶實踐活動圍繞蠶桑開發系列課程資源,特別是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課程,如養蠶、打草龍、抽絲、桑樹修剪、桑樹繁殖、桑葉美食等系列勞動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勞動素養。
溧陽市戴埠中心幼兒園繪畫課程
“每年小中大班都會認領一棵幼兒園里的橘子樹,經過孩子們的精心照料,每年秋天就會迎來橘子的豐收。”在溧陽市戴埠中心幼兒園,副院長陳溧告訴記者,幼兒園以四季時序為經,以兒童發展為緯,開發了環境與課程、游戲的融合課程,充分給予幼兒選擇、探索、交往、創造的空間。
從“蓄勢能”到“賦動能”,深化產教融合
30年來,常州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了從“蓄勢能”到“賦動能”的轉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實操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是南航攜手溧陽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校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機制新模式的生動實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黨工委書記王偉華介紹,作為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天目湖校區始終立足學校發展實際,著力打造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人才主陣地和創新策源地。
坐落在美麗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天目湖畔,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是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校長王光夏介紹,學校正積極融入常州“532”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精準對接“2+2+X”產業集群,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強化技術應用型人才供給能力。
從“跑得快”到“跑得遠”,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30年來,常州始終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涌現出了以世界技能大賽最高獎阿爾伯特·維達大獎獲得者宋彪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國工匠”,也因連續20年實施書法教育“百千萬”工程而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小小書法家”,常州在培養時代新人實現了從“跑得快”到“跑得遠”的躍升。
江蘇省溧陽中學物理實驗課
“教育現代化,一定不是讓人的生命更加擁擠,而是解放人,給師生更多的閑暇時空,讓他們去深度閱讀、去思考,有發呆和異想天開的時間。”江蘇省溧陽中學信息資源處主任張志洲認為,教育現代化不是建立一個統一的高水平的尺度來衡量所有的學生,而是包容學生身上的差異性,接受學生是不完美的,然后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的方向上成為最好的自己。對此,江蘇省溧陽中學從更美好的學習時空營造,和更專業的師資隊伍打造入手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
在更美好的學習時空營造過程中,學校引入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校園、人工智能技術、自主探究實驗室、創客空間以及彌散著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寸草園,感恩石等校園文化環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高支持度的、高舒適度的學習時空。“在更專業的師資隊伍打造中我們以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多元實施導引教師的教育理念的轉型、教學方式的變革,不僅關注學生當下的分數,更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卓越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 張志洲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赟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