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奠定中小學生一生成就與幸福的重要基石,是事關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偉業時代新人的重大命題。2022年11月8日至9日,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南京師范大學在南京聯合舉辦“新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
新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宣言
2022年11月9日
心理健康是奠定中小學生一生成就與幸福的重要基石,是事關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偉業時代新人的重大命題。2022年11月8日至9日,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和南京師范大學在南京聯合舉辦“新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術峰會”,來自國內外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學者和來自一線基礎教育戰線的行政官員、校長、老師、學生家長代表以及線上60多萬同行同仁參會,峰會通過專家學術報告、經驗案例分享、圓桌會議論壇等,凝聚達成了諸多共識。為此,省教科院和南師大偕與會代表向各級教育部門、各中小學校和社會各界倡議,共同就新時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發出如下宣言:
一、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是學生成長發展的核心,是學生終身幸福的基石。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的健康模式應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統一體,而心理健康是個體獲得整體健康的核心和支柱,它關系到獨立健全的人格與自信自強精神品質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才是高品質的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擁有美好的幸福生活;也只有身心健康、朝氣蓬勃、富有夢想的青少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亟待破解的“時代之問”,迫切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與科學應對。
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認知、情感、意志、行為迅速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其身心發展急劇變化、容易產生不平衡的敏感期。近年來,社會復雜變化、網絡負面沖擊、家庭親子沖突、學業負擔過重等已成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加之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居家在線教學的開展、升學就業壓力的陡增,不同程度激化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甚至引發一些極端危機事件。這必須引起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要采取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專業性、有效性的綜合措施,科學識別、動態追蹤、實時預警、精準施策,堅決遏止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增長態勢,共同做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守門人。
三、重點發揮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作用,統籌構建政府牽頭、多方參與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協同與關愛機制。
黨委政府是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領導力量和根本保障。各地黨委政府要規劃部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和重點工作,制訂并落實心理健康教師編制和經費投入等重大政策,定期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辦實事好事。充分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規劃統籌、組織協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由政府牽頭,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協同與關愛機制,匯聚社會資源,清理網絡環境,形成心育合力。帶頭貫徹執行中央關于教育評價改革的精神,牢固確立“學生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堅決糾正“分數至上、升學至上”錯誤做法,自上而下樹立“育人為本、珍愛生命”價值導向,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環境。
四、深入推進心理健康課程的系統開發與優質實施,切實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積極心理為目標的課程,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各地各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課程的關鍵作用,要根據國家的新課程方案,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逐漸構建起不同學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做到全員參與、全程關注、全方位滲透。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開足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確保每兩周不少于1課時。開設心理課程要注重活動性、實踐性和體驗性,小學可以游戲和活動為主, 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 高中以體驗和調適兼顧,不斷提高心理課程實施的質量與效果。
五、全力聚焦教師這個核心要素,加快建成一支數量足、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教師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礎的條件保障,也是起決定作用的核心要素。各地各中小學校要全面落實“所有城區學校和鄉鎮中心學校配齊專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的規定要求,爭取早日配齊到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探索按師生比1:500標準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師。要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世界通用的心理學教師專業標準(有教師資格證書,五年以上的實踐經驗,系統修完心理學課程),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支持設立心理學專業的普通高校擴大心理健康教師的培養規模;研究設立省級心理健康教師從業資格標準,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開展心理健康教師職業資格認證。構建分層次分級心理健康教師全員培訓體系,切實將心理學科納入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崗前培訓、業務進修、日常培訓等必修內容。
六、著力構建學校“三全”育人格局,全面織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校園安全網。
各中小學校要構建全員開展“心育”格局,心理教師要承擔心育主要責任,班主任要擔起對學生的日常關愛與心理疏導、家校溝通等職責;任課教師和學校管理以及后勤人員都要傳遞關愛學生的溫暖力量和對待生活的正能量,努力讓每位教師成為學生的心靈擺渡人和人生向導師。建立學生朋輩常態化班級學習生活關愛互助機制,構建和諧向上的班集體,發揮學生在自身健康成長中的主體作用。全過程貫通開展“心育”,建設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常態化提供學生個性心理指導服務;做好學生心理測評和檔案工作,及時報告篩查情況,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要設立與公布心理求助電話,及時回應求助學生。五育融合全方位開展“心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不斷超越“小我”,形成具有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和艱苦精神的“大我”;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切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讓學生多參加戶外運動,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中釋放心靈、體驗快樂,讓學生出力流汗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五育協同為“心育”保駕護航。
七、高度重視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用心用情建設一個可以給孩子心理關愛與支持的溫暖港灣。
近年來中小學生危機事件個案研究表明,家庭親子沖突是危機事件常見的主要誘發因素。要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政策遵循和法律保障,讓家長依法盡責、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賦能。家長要創設民主協商、尊重寬容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讓孩子獲得溫暖支持。注重高質量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孩子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家長要言傳身教不斷學習,給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各地各校要建立并辦好家長學校,開設家長課堂,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要進一步健全家訪制度,建立、暢通家校協同渠道,讓家庭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個課堂,讓家長成為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倡導“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八、強力推進區域化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共同打造全社會關心與支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生態圈。
增強全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構建“政、校、企、研、醫、家庭”六位一體區域化學生心理健康關愛網絡,密切與學校的關系,多方協同、凝成合力,畫出呵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同心圓。建立政府主導的心理健康關愛機制,建立關愛學生心理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制度,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整體布局,形成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大力推動學校和社區深度合作、有效聯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完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創建困境學生群體的醫教協同系統,加強對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的心理關注和人文關懷,對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個體、家庭進行心理指導和援助,提供醫療保障。加強網絡監管及社會輿論正面宣傳引導。建立網絡宣傳內容審查機制,定期篩查紙質和網絡暗黑讀物和玄幻、血腥暴力的音像制品,引導媒體正面適度宣傳危機事件,營造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生態系統。
九、切實提高預防與處置突發心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堅決遏止中小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展勢頭。
提高校園心理危機干預能力,重點在科學預防上做文章、在應急處置上下功夫。強化一把手校長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將危機管理和處理結果貫穿在學校各項考核中,教育主管部門要把學校是否發生危機等指標納入各類評優評先中。定期篩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報告并針對排查情況,邀請專家進行分析研究,尋找對策,精準干預,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率。構建社會化的學生求助系統,開通省市縣不同層面的心理援助熱線和咨詢服務;建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一體化網絡云平臺,為學生提供及時、實時、適時的專業化咨詢服務。發現學生有嚴重心理危機,及時提醒或協助家長送醫診治。建設統一的醫教協同管理平臺,搭建學校與專業心理機構的綠色轉介通道,確保危重病例及時得到專業治療。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快速處置機制,成立由專家參與的危機事件處置工作機構,及時做好危機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與綜合報告,厘清責任,果斷處置,同時注意控制輿情。制定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指導手冊,建立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監測預警機制,持續開展心理危機個案的跟蹤研究和回溯性研究。
十、規范建設中小學校心理健康監測服務平臺,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預防篩查與積極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要將心理健康納入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指標體系,搭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數據采集平臺,推動建立省、市、區(縣)三級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統計監測數據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電子檔案和重點人群“一生一案”。依據監測結果篩查危機潛在人群,及時提供科學性和針對性的診斷評估與跟蹤服務。特別重視對流動留守、殘障兒童、問題學生的定向監測與靶向治療,為中小學生提供更精準、更專業、更安全的個性化心理健康指導服務。
來源: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黃心、王筱
審核: 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