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許多學校的獎助學金已發放,一些電信網絡詐騙也“蠢蠢欲動”起來。同學們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被騙。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這份反詐“小貼士”——妥善保管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泄露、販賣等現象突出已成...
近期,許多學校的獎助學金已發放,一些電信網絡詐騙也“蠢蠢欲動”起來。同學們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被騙。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這份反詐“小貼士”——
妥善保管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泄露、販賣等現象突出已成為詐騙犯罪黑色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許多電信網絡詐騙方式都以獲取被害人隱私信息為先決條件和必經步驟,因此,同學們把好個人信息保護的第一道關口,從源頭杜絕隱私外泄對于避免財產損失至關重要。
應對辦法
1.要保護好個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況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證號碼、學校、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不將身份證照片或號碼保存在手機中。
2.要保管好個人賬戶信息。在相關網站輸入賬號、手機號碼、查詢支付密碼等重要信息前要謹慎核實域名真實性,不點擊可疑鏈接,不連接來歷不明的無線網絡,不掃描非正規渠道獲取的二維碼,謹防釣魚陷阱。
加強賬戶安全管理
一些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反映出部分同學銀行賬戶管理存在明顯漏洞,因此,提高銀行賬戶安全性,給自己的賬戶上好“鎖”,是風險防范的關鍵一環。
應對辦法
1.為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設置復雜程度較高的密碼;
2.不在其他任何網站上設置與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相同的用戶名和密碼;
3.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轉發短信驗證碼及其他形式的動態密碼。
此外,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近期印發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個人在同一家銀行只能開立一個Ⅰ類戶,開立多個Ⅰ類戶的,需進行清理;暫停涉案賬戶開戶人名下所有賬戶的業務,經公安機關認定的用于開展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涉案賬戶,要中止業務往來等。
上述規定從銀行支付端設置防線,大家應積極配合銀行執行相關規定,保障自身財產安全權益免受侵害。
提高金融安全意識
被害人金融知識不足或風險意識薄弱是多數電信網絡詐騙最終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是同學們防騙避損的核心應對之策。
特別是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的被害人群更加廣泛,逐漸從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較低群體向中青年、高學歷、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強金融知識學習已成為同學們的必修課。
應對辦法
1.同學們應密切關注媒體報道和網絡曝光的詐騙案件,了解近期出現的作案手法。
2.對電信運營商通過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機關通過網站、公眾號不定期發布的風險防范要點,應認真研讀并牢記。
另外,銀行利用各渠道開展的金融知識宣教活動系統性、針對性強,對資金安全保護大有裨益,同學們應當予以關注。
培養良好的支付習慣
電信網絡詐騙盡管無孔不入且真假難辨,但只要時刻保持警惕,養成良好支付習慣,把控住對外轉賬匯款的最后一道關口,仍可有效避免資金損失。
應對辦法
1.接到熟人通過短信、微信、微博、QQ、郵件、語音等形式發送的轉賬請求,或詢問銀行卡、網銀密碼等重要信息時,要通過電話核實確認;
2.陌生人或長期失聯的“熟人”要求匯款時,須保持謹慎多方求證,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向公安機關、銀行、電信運營商等機構咨詢;
3.如確需向對方轉賬,應盡量選擇次日到賬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實,如有異常及時申請撤銷;
4.具有移動支付習慣的消費者應選擇安全性較高的支付產品,并下載安裝正版應用軟件;
5.避免在與移動支付軟件綁定的銀行卡中存放過多資金以便分散和鎖定風險。
來源 | 據國家反詐中心App
原標題:@同學們,這份反詐“小貼士”請查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