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夏花滿樹,一年又一年,一批批畢業生攜帶著畢業證離開校園走上新的人生旅途。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內珍藏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畢業證書,見證著南大117周年悠久的歷史。其中有兩份畢業文憑彌足珍貴...
時光流轉,夏花滿樹,一年又一年,一批批畢業生攜帶著畢業證離開校園走上新的人生旅途。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內珍藏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畢業證書,見證著南大117周年悠久的歷史。其中有兩份畢業文憑彌足珍貴,分別是1906年和1910年由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李瑞清頒發給學生劉永翔的。2000年,南京大學建設校史博物館期間,在世界范圍內征集校史檔案,校領導訪問臺灣時接收了劉永翔的后代捐贈的這兩份畢業文憑,使之重歸母校,這是南大目前珍藏最早的畢業文憑,也是校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同一人獲得了兩份畢業文憑?上面到底記載了哪些內容?今天讓我們就一起穿越百年時空,透過泛黃的文憑,回望南大在三江兩江時期的辦學過程。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劉永翔,兩江師范學堂高等專修預科卒業證,時任學堂監督李瑞清。
1902年,三江師范學堂成立,隨后效仿日本體制辦學,分為一年最速成科、兩年速成科、三年初級師范本科三種學制培養學生。劉永翔在進入三江學習后,經過一年速成科教育獲得了卒業證。卒業證,即畢業證,卒業是日語中對畢業的稱法。該卒業證里寫到:“劉永翔,本校所定高等專修預科學,學竟卒業歷其程,應予之證”,頒發時間是“光緒三十有二年十二月十七日”,頒發人是“兩江師范學堂日本總教授松本孝次郎、兩江師范學堂教務長雷恒、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李瑞清”。可以看出,1906年底,三江已更名為兩江,上鈐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學堂印章,文曰“兩江師范學堂關防”。當時學堂設有日本總教授(即總教習)一職,可窺其模仿日本教育體制,把聘請日本教習作為提高學堂辦學層次和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在李瑞清掌管校印時,兩江師范學堂改革學制,1908年起停辦初級師范本科,專辦優級師范本科,并以分類科為主,強調專業化培養。在今天看來一個學生獲兩張畢業證書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實它體現的是兩江的學制。劉永翔在速成科完成后獲得了卒業證;之后李瑞清提出原來學校旨在培養中小學堂教師,現應深化師資力量的培養,強調專業化培養,于是設立了三年制優級師范本科。而劉永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返校深造,又經過三年學習,獲得了他的第二份畢業文憑。
1910年(宣統二年),劉永翔,兩江師范學堂畢業文憑,時任學堂監督李瑞清。
第二份劉永祥的畢業文憑頒發時間為1910年(宣統二年),同樣鈐有滿、漢兩種文字的“兩江師范學堂關防”印章。與現在的大學畢業證有明顯的區別,它采用宣紙制作,長約1米,寬約0.6米,四對八條紋龍組成方形內框,四個框角圈內分別印有畢業文憑四個字,通篇以正楷字書寫。
文憑的正文分為左右兩部分,右部分內容是一篇慈禧太后的懿旨,頂端有“上諭”二字。懿旨是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內閣奉上諭頒布,上用慈禧尊號全稱:“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全文共852字。這段懿旨的大體內容為:國家興賢育才,采取前代學制及東西各國成法創設各等學堂……懿旨中還要求,“此旨即著管學各衙門暨大小各學堂一體恭錄,一通懸掛堂上,凡各學堂畢業生文憑均將此旨刊錄于前,俾昭法守,欽此”。
左部分記錄了劉永祥畢業時的信息,內容詳盡,正文顯示為:“官立兩江優級師范學堂,給發畢業文憑事照得,本學堂學生劉永翔業將優級師范第四類功課肄習完畢,計得畢業分數八十四分四厘四毫,列入最優等……”從中可見劉永祥畢業于師范學堂第四分類科,畢業分數84.44,成績非常優秀。所學學科、各科考試成績、任課教師等一一列出。考試科目共12門,日本教員眾多,幾乎與中國教員數量相當。日本教員負責教授國內所缺少的“新學”:“植物”、“動物”、“礦物及地質”、“教育及心理”、“生理及衛生”、“圖畫”等。中國教員負責教授“舊學”中的“倫理”、“經學”、“國文”。個人信息顯示,劉永祥24歲,江蘇江寧人,祖上三代的姓名:“曾祖父劉發□、祖父劉長鑫、父親劉慶林”。文憑頒發人是“監督李瑞清”。
從兩份畢業文憑可以看出兩江師范學堂非常注重教學,治學嚴謹,教員一部分聘請中國學者,一部分聘請日本教員,充分體現了學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學理念。名師出高徒,短短幾年內兩江學生成績為江南高等學堂之冠,先后培養了胡小石、陳中凡、呂鳳子等精英學子。
歲月荏苒,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這兩份清末的畢業文憑帶著歷史的印痕,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記載了學校辦學的歷史進程, 也蘊藏著許多故事,仿佛在展示江寧學子劉永翔數載焚膏繼晷苦讀后,終獲文憑的欣喜;展示兩江師范學堂英才薈萃,世人所仰的輝煌;展示校長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