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進一步深化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潤心行動”,推動校家社共同擔負起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責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師生全員參與,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自今年起,教育部將5月確定為“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輔導素養,同樣也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形成社會廣泛共識。江蘇進一步深化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潤心行動”,推動校家社共同擔負起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責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師生全員參與,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健全全員導師制
如何對中小學心理教師隊伍進行秩序重塑?去年9月,江蘇省教育廳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一步,江蘇將進一步配齊心理健康教師,各地在2025年前為所有城區中小學校和鄉鎮中心學校100%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按照師生比1∶500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切實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護航賦能。
為了壯大心理教師隊伍,部分地區已經主動開啟了教師“開源”探索。例如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開始為區里學校提供兼職心理教師的集中培訓,一些學科教師培訓合格后,也可轉崗為專職心理教師。鎮江持續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三級資格認證工作,目前全市每5名教師至少有1人取得心理健康教育資格合格證書,全市900余名持證教師加入導師隊伍。
學生人人有導師,讓情緒焦慮找到傾訴出口。鎮江市在全市中小學推行“全員導師制”,學生導師雙向選擇。而對于行為有偏差、心理需疏導、學習有障礙、家庭有變故、生活有困難的特需學生,除原有導師外,另安排一名行政教師、一名專兼職心理教師、一名社會導師擔任該生成長導師,形成特需學生“1+3”導師結對模式。鎮江市中山路小學副校長吳永平介紹,學校讓孩子與導師雙向選擇,每個月跟孩子單獨交流一次,“導師會及時識別學生的異常情緒和行為,及時引導學生多角度理性看待問題,形成合理的情緒宣泄方式,為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支持環境”。
南京市第五中學心理教育課程基地核心成員、心理高級輔導教師萬蓉蓉介紹,南京五中為全員導師開設《長善心育課程》,通過校會、課題組會議、班主任例會、師徒幫帶研討會、會診等方式途徑完成理論和實操的學習,為導師提供情緒識別、師生溝通、生涯規劃、學習動機激發、考試焦慮輔導等心理培訓內容,杜絕師源性心理傷害。
家校共育護佑孩子心理健康
補足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學校、家庭、社會合力筑起一堵心理健康保護墻。
“其實從我們接觸的情況看,現在家長雖然比過去更加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但很多家長還是不會與孩子溝通,也不會正視自己的情緒,更談不上懂得如何開解孩子。”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德育副主任練成說,學校近幾年一直很重視對家長引導,但其實做得也還不夠,目前能爭取到的形式主要是大大小小的講座和學校公眾號相關文章的推廣。但日常親子溝通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僅學生要改,家長也要調整。“你可以信任你的孩子,告訴他們父母也不容易,但不用把在單位受到的壓力、背負的貸款、還款的年限這些詳細扒給孩子看。關鍵是讓孩子明白,大人也會有煩惱,這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意味著不愛孩子了……讓孩子理解父母,然后大人小孩一起成長。”
“事實上,經歷過一些案例我們也在反思,近些年我們好像多數針對家長與學生,但學校對于在職老師回家后怎樣與子女溝通、疏導子女情緒,其實也應加強培訓。其實,每家用人單位都有責任,學校也希望更多用人單位能重視這方面工作。孩子的心理健康,背后是成千上萬個家庭,如何當好父母、疏導孩子,不只是學校的事。”練成說。
“在家校互動中我們也發現,不少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卻缺乏孩子心理需求的關注。”常州市翠竹中學副校長章艷談到,家庭是每個生命生存的根本土壤,沒有合適的土壤,再多的外力也是收效甚微,因此全體班主任全面落實大家訪,通過電訪家訪、校訪等多種形式實現心理特殊學生家庭的全覆蓋。班主任每周在班級群中推送父母學堂、96111熱線等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向家長宣傳普及科學育兒,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等理念。并不斷推出系列化的家長學校,比如依托藍天救援隊進行生命安全指導,邀請志愿者老師向家長普及急救法,由心理教師幫助家長扭轉家庭教育觀念。
“我們的家長會上,班主任都會和家長分享學習一兩個心育的理論和方法,如馬斯洛需求理論、冰山理論、認知行為學的操作方法等,讓家長能夠理性看待分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現象。我們家校共育還有個很重要的抓手,就是班主任的家校聯系本,通過家校聯系本能很好地了解、溝通、引導、幫助和賦能孩子和家長,實現家校共育的最優化。”萬蓉蓉說。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心理教師黃凡介紹,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內容,依托家長學校、家長會等渠道,開展家庭教育常態化輔導。在上學期學校開展了12次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強化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加強家校溝通,適時家訪,開展精準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長識別應對子女心理問題和危機干預的意識和能力,指導家長對疑似有精神障礙的學生到醫療等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多方協作,“潤心”無聲
有專家認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其實要從日常教學活動入手,體育鍛煉、課間活動往往是幫助學生發泄情緒,培育健康心理的最佳渠道,“潤心”無聲,以“身健”促“心安”。在吳永平看來,學校要通過一個潛移默化的環境,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化解掉,治未病。孩子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身體健康,離不開體育運動。最近,鎮江市中山路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自主設計、討論班級課間小游戲,翻花繩、三國殺等小游戲讓孩子們身心得到放松,“經過課間的游戲,孩子們下節課的專注度有顯著提升”。同時,睡眠在心理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鎮江市中山路小學,鼓勵學生晚上九點半之前入睡,如果有個別完不成作業的孩子,學校設置了作業延交申請單,可以申請延交作業保障睡眠。
“我們需要向社會借一點力。”在章艷看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社會力量共同完成。翠竹中學作為一所社區中學,多方聯動力量,聘請了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為心理教育副校長,聘請市翠竹派出所、天寧檢察院、新北法院的工作人員為法治副校長,聘請市政府婦兒工委辦專家為權益副校長等等,全力為孩子成長護航。同時,學校開設的心理面詢也不只針對學生,預約的對象不僅是孩子,家長也可以來咨詢心理健康或是在育兒方面的疑難困惑。
近年來,常州將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適兒化改造作為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發布“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指南”,并逐步出臺兒童友好學校、醫院、公共交通等建設指引,截至2024年3月,全市已完成53個兒童友好重大項目,建成33個兒童友好社區、32個兒童友好學校。據悉,常州市今年將再建10個兒童友好社區、20個兒童友好學校、10個兒童友好醫院、10個兒童友好口袋公園,推動“兒童友好示范空間”建設,全域高質量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一些學校也在嘗試引入第三方心理機構力量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加把力”。練成介紹,學校可以從區教育局開具名單中選擇并簽約社會心理機構。第三方機構咨詢師,現在是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學生心理輔導的重要力量,而在有的學校,可能是中堅力量甚至核心力量——經學校預約后,他們不僅來校做個輔、團輔,也開設講座。目前學校簽約了兩家區教育局推薦的第三方心理機構:其中一家針對1~4年級,另一家針對5~9年級。“一方面,經教育主管部門推薦的社會機構能提供更全面專業的服務,另一方面,即便配備了專職心理教師,但同機構合作,也是給學校、學生和家長同時‘上保險’。”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程曉琳 葛靈丹 李睿哲)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