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鎮江市外國語學校西津渡校區副校長何通捧著“小桶水稻”秧苗,來到鎮江市第三季“校村牽手興農育人 亞夫精神薪火相傳”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
“同學們,這就是趙老帶來的‘小桶水稻’秧苗,先請趙老向大家介紹栽插技術。” 5月17日,鎮江市外國語學校西津渡校區副校長何通捧著“小桶水稻”秧苗,來到鎮江市第三季“校村牽手興農育人 亞夫精神薪火相傳”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模、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趙亞夫接過秧苗,將栽插秧苗的技術娓娓道來。
趙亞夫的講解話音剛落,孩子們立刻圍到趙亞夫身邊,爭先恐后地來領秧苗。在趙亞夫手把手的指導下,孩子們輕輕地將秧苗插進泥土。
隨后,趙亞夫來到栽插秧苗的孩子們中間,逐一檢查指導他們栽插秧苗。看到七(2)班的學生朱建玲插入小桶中的秧苗漂了起來,趙亞夫提醒她將小桶中的水倒出一部分,再將秧苗插入泥土中。看到再次插下的秧苗挺立在小桶中,他和朱建玲都開心地笑起來。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只有通過勞動實踐,才能更好地了解、認識、體會農耕文化的內涵,更加珍惜勞動成果。”趙亞夫邊指導孩子們插秧,邊向孩子們介紹中國農耕文化。
唐守倫 攝
七(6)班的少先隊中隊長趙笑秋告訴趙亞夫:“我雖然每天都吃大米,但不知道水稻是怎么長的。我將通過管理‘小桶水稻’,在水稻的成長、抽穗、拔節、收獲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深刻道理。”
趙笑秋的話音剛落,七(2)班優秀少先隊員陸予晨又向趙亞夫了解水稻的生長周期、產量等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后地與趙老交流他們關心的農事話題……
當得知孩子們擔心難以解決水稻生長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時,趙亞夫爽朗地表示:“我和亞夫興農團隊將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傳播稻作文化、農耕文化,與大家定期互動,幫助大家答疑解惑。”
據悉,鎮江市已連續三年啟動 “校村牽手興農育人 亞夫精神薪火相傳”主題教育實踐活動,1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種植了2000多桶“小桶稻”,用亞夫精神引導學生“愛農、助農、興農”,加快培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后備人才。
“全過程地感受水稻的生長過程,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農民的艱辛。”市教育局副局長黃科文說:“要讓更多學校與學生參與其中,收獲更多更大的教育實踐成果,努力為加快鄉村振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培養輸送更多合格的新生力量。”(唐守倫)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