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悉,該院王森洋同學在SCI一區(qū)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IF=10.753)上發(fā)表題為“Habitual feeding patt...
1月9日上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悉,該院王森洋同學在SCI一區(qū)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IF=10.753)上發(fā)表題為“Habitual feeding patterns impact polystyrene microplastic abundance and potential toxicity in edible benthic mollusks”的研究論文。論文系該校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培育項目成果,是該校本科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高水平期刊STOTEN發(fā)表研究性論文,也是王森洋同學本科階段發(fā)表的第二篇SCI論文。
王森洋同學
2000年7月出生的王森洋是鹽城工學院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2018級本科生,目前在華中農業(yè)大學漁業(yè)資源專業(yè)讀研。“在紫外線輻射和機械磨蝕等作用下,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被降解成尺寸小于5mm的微塑料(MPs),其疏水表面通過吸附于有機和無機物(包括環(huán)境污染物)迅速形成薄膜結構而沉積在濱海沙灘和潮灘沉積物中。由于MPs體積小、難去除且分布廣泛,海洋灘涂中底棲貝類誤食MPs的現象極為常見,其物理和化學毒性將可能對生物構成嚴重危害?!蓖跎蟾嬖V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他和學長學姐做實驗時接觸到了微塑料,因為自己是鹽城人,在海邊長大,對于泥螺耳濡目染,便有了探究泥螺和雙殼類體內的微塑料及其毒性的想法。
王森洋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的論文
據王森洋介紹,他的畢業(yè)論文模擬自然環(huán)境,將泥螺、青蛤和四角蛤蜊暴露于形狀不規(guī)則的聚苯乙烯微塑料7 d,隨后經過無污染的海水凈化3 d,研究了三種貝類對微塑料的積累,并研究了其對貝類消化酶、抗氧化酶和神經毒性。該研究揭示了海洋底棲貝類具備較高的微塑料富集潛力,且其生態(tài)毒性與攝食方式有關,凈化處理可有效去除貝類中的微塑料,為研究微塑料對底棲貝類生態(tài)毒理機制及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參考。王森洋稱,在研究期間得到了很多老師的幫助,論文的實驗方案設計、數據分析、文稿撰寫等工作在通訊作者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隋延鳴、董學興和項目指導老師呂林蘭的指導下完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洋漁業(yè)編輯部鄭亮、華中農業(yè)大學水產學院李廣宇教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郭傳波研究員為該論文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
王森洋(左一)和隋延鳴老師(中)在做實驗
校對 徐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